采槲兼携药,名山一笠来。
穿云还倚杖,步雪可寻梅。
仰听悬崖叶,徐随绿径苔。
羲农今复见,吟罢紫烟开。
采槲兼携药,名山一笠来。
穿云还倚杖,步雪可寻梅。
仰听悬崖叶,徐随绿径苔。
羲农今复见,吟罢紫烟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深入山林,以采集槲叶制作帽子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采槲兼携药”,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物的利用,也暗示了行者的多才多艺。接着,“名山一笠来”一句,将人与山、物与景巧妙融合,笠帽仿佛是山的一部分,又似乎象征着行者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
“穿云还倚杖,步雪可寻梅”两句,通过“穿云”、“倚杖”、“步雪”、“寻梅”的细节,生动地刻画出行者在山中跋涉的情景,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发现。倚杖而行,既是对体力的依赖,也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寻梅则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仰听悬崖叶,徐随绿径苔”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体验的细腻感受。仰听悬崖叶,是静心聆听自然的声音,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敬畏;徐随绿径苔,则是缓缓跟随小径上的青苔,步步为营,细致入微地探索自然的奥秘。
最后,“羲农今复见,吟罢紫烟开”两句,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追忆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感慨。羲农,代表了远古的智慧与生活哲学,吟罢之后,紫烟散开,寓意着思想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入山采槲叶的日常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隔年干杏受风霜,气味清高唤客尝。
记得当时多珍重,而今手帕有余香。
《岁壬子,余在赵家马头村佣书时值清明佳节,率徒散步闲游,误入仙境。但见桃李斗艳,梅柳争春,灿烂芳菲,四无涯际,真乐景也。即命徒杏村沽酒,开筵坐花,畅饮狂歌,不觉颓然大醉。稍醒,思饮茶而不得。适有一小徒,偶摘隔年干霜杏数枚敬余,或亦望梅止渴之意也。余恍然曰:昔闻识者云,霜杏烹茶,清香无比,何不试之?急归家觅竹炉,生活火,净石铫,盛甘泉,烹霜杏以饮。未入口,即清香扑鼻,不禁拍案惊奇曰:孰意以天之弃物,竟成为高品,直可驾诸佳茗之上也。遂有感而作俚句三首·其三》【清·梅卿氏】隔年干杏受风霜,气味清高唤客尝。记得当时多珍重,而今手帕有余香。
https://shici.929r.com/shici/PCCxVWBx.html
忆妾与君初见时,乌云挽髻横娥眉。
婵娟恩义两相得,偕老有愿天应知。
年来何事轻离别,君向江南妾江北。
梦魂常逐暮云飞,音书久与秋鸿绝。
清明三月见春残,深闺犹自怯春寒。
临妆渐觉铅华改,闭户谁怜花鸟阑。
脉脉愁来心欲死,空向春风怨罗绮。
沉沉帘幕易黄昏,月光独照纱窗里。
年年见月缺复圆,独怨夫君去不还。
寻君欲抱琵琶去,一曲相思和泪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