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之山,石孱孱。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
台之水,石齿齿。我行其沚,可以洗我耳。
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
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
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
我歌此诗,知者和之。
台之山,石孱孱。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
台之水,石齿齿。我行其沚,可以洗我耳。
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
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
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
我歌此诗,知者和之。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清乐诗为天台杨允昌作》。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中寻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体验。诗人在山间行走,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通过登山、涉水、采樵、捕鱼等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台之山,石孱孱”,开篇即以山石的坚韧形象,引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诗人通过登山,不仅体验了自然的力量,也借此释放内心的束缚与压力。“台之水,石齿齿”,水石相映,诗人行走在水边,以水洗耳,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洗涤。
接着,“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通过早上的砍柴、晚上的捕鱼,以及在山水间自由地呼啸游走,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诗人将自己置于天地之间,与飞鸟、游鱼为伴,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欢,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境界。
最后,“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我歌此诗,知者和之”,诗人感叹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自得其乐,却也感到了孤独,希望有同样心境的人能理解并分享这份快乐,但又意识到这种理解可能难以实现。全诗以一首歌结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无奈与孤独感。
阁拥慈云傍阙开,双林如此足徘徊。
似缘把臂人曾入,岂为攒眉客不来。
发愿同游依净土,登高作赋借雄才。
河山并引中原目,谁羡秋风戏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