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
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
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
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
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
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
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
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
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
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
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
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
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
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汪莘所作,名为《水调歌头·其六》。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深邃的意境。
开篇“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表达了寻找内心真理的渴望,强调了这种追求必须来自个人的内在努力。这两句设置了整个诗歌的思考方向,即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本质。
接着,“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豁然”意味着一种突然的悟到,而“知性与天侔”则表达了对宇宙本原和生命真谛的理解,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下文转入具体景象,“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世俗的美好世界。这里的“渔子”和“渔舟”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紧接着,“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则通过历史上有名的逸事(如苏武、江淹),表现了忠诚不渝和坚守信念,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情形下也不忘初心。这里“输与逃”指的是苏武不屈,江淹绝交,而“秦侣”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至于“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则是在告诫读者要将所悟到的真理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和圆满。
最后,“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表达了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不应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事物,而应当保持一份感激之心。这里“勿忘勿助”强调了对恩惠的纪念和回报。
全诗最后,“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如“鸢飞鱼跃”),体会到生命力和宇宙之美,以及这种美妙运用在世界间的流动状态。最后,“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则表达了这样的深邃真理不宜与凡夫俗子分享,只能与同样有深刻理解之人的交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哲学思想的引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在的生活态度。
江雨无情不管人,残梅有韵故相亲。
闭门无事仍无客,花作羞娥酒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