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肖得文殊像,搆寺居之大方广。
五台所礼了不殊,今既非来昨非往。
须弥枣叶皆真容,讵惟相好斯瞻仰。
无同异中有异同,譬见搔痒亦生痒。
大士不起分别心,流水閒云一安养。
鹫峰肖得文殊像,搆寺居之大方广。
五台所礼了不殊,今既非来昨非往。
须弥枣叶皆真容,讵惟相好斯瞻仰。
无同异中有异同,譬见搔痒亦生痒。
大士不起分别心,流水閒云一安养。
这首诗以宝谛寺为背景,通过描绘鹫峰与文殊像的关联,以及对五台山的礼敬,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佛教思想。诗人以“鹫峰肖得文殊像,搆寺居之大方广”开篇,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信仰融合,暗示着精神追求与物质世界的和谐统一。
接着,“五台所礼了不殊,今既非来昨非往”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思考,强调了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
“须弥枣叶皆真容,讵惟相好斯瞻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宇宙万物视为佛性的显现,无论是高耸的须弥山还是微小的枣叶,都蕴含着神圣的光辉。诗人在这里倡导了一种普遍的敬畏之心,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无同异中有异同,譬见搔痒亦生痒”则运用比喻手法,探讨了相对性与绝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搔痒”的例子,说明了在看似对立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引导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本质。
最后,“大士不起分别心,流水閒云一安养”表达了对佛性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大士(即佛)不为世间分别所动,如同流水与闲云般自在,象征着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这不仅是对佛教修行境界的描绘,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赞颂,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宇宙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教智慧的独到理解。它不仅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