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
道义妙相契,十年同去住。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
道义妙相契,十年同去住。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所作,名为《和郭功甫韵送芝道人游隐静》。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表达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与理解,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于尘世生活的超脱态度。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
这两句诗直接点出了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妙智力"指的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具备深厚智慧和力量,而"应感随缘度"则表达了佛教中因缘果报的理念,即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聚合而产生,感应之间相互作用。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
诗人提到“芝师”,指的是修行者芝道人,此处表明即使是长途跋涉,也愿意踏足千里之外的“东坡”(苏轼自称),以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道义妙相契,十年同去住。"
这里,“道义”指的是佛法和道德,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芝道人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朋友,更是志趣相投、共同修行的伙伴。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红尘俗世的看破与超脱,“行穷”意味着在世间漂泊,然而“又欲浮杯渡”却表达了想要轻松摆脱现实束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
这句诗中,“囊钵”指的是僧侣所用之物品,而“不作陈俗具”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礼仪的拒斥,希望能够跳脱这些外在束缚,追求更为纯粹的心灵世界。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最后两句,“会取却归时”意味着等到一定的时候还要回头去寻找,而“只是而今路”则是表达诗人对于当前所走之路的珍视和重视,这条路,不仅是物理上的旅途,更是心灵上的探索与修行。
整首诗透露出苏轼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他对朋友芝道人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昨日北风如箭疾,城南一燎三百室。
城西片瓦不复存,今日风高火仍急。
池鱼已作沸鼎焦,槁木那容飞鸟集。
糗粮不峙恐民流,楼橹俱空忧盗入。
传闻此火颇异常,宋卫陈郑实同日。
城中有屋无二三,道路横尸十六七。
三州飞报急上闻,诏书亟下隆宽恩。
既令折券已逋责,复振仓廪苏穷民。
东南无事官失职,火政不脩户无耤。
坐令恶少恣焚烧,更以深忧贻玉食。
小人何幸独晏然,饱食怀惭面仍赤。
元夕不复饮,夜寒谁与娱。
人随千骑出,自对一灯孤。
有梦须黄妳,无情问紫姑。
鳌山在天上,回望隔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