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访萧寺,爽气清如沐。
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
归途阻夕涨,伫立惊幽独。
曳杖听残钟,却寄僧坊宿。
晨兴访萧寺,爽气清如沐。
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
归途阻夕涨,伫立惊幽独。
曳杖听残钟,却寄僧坊宿。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清晨访寺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寺院氛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晨兴访萧寺,爽气清如沐”即设定了全诗清新淡雅的基调,表明早晨起床拜访一座幽静的寺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如同沐浴般洗涤心灵。
“坐看雨离山,飞阴断平陆”两句则是诗人在寺中安坐,观赏窗外的雨景。雨水似乎与山相离,云雾漂泊而过,将连绵的山脉与开阔的平原以自然的界限切割开来。这不仅是对视觉美景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对于世俗纷争的一种超然。
“归途阻夕涨,伫立惊幽独”表明当诗人准备返回时,却遭遇了傍晚时分水位上涨而不得不停留。诗人在此情境下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但这种孤独并非寂寞,而是充满了对周围环境的深刻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受。
最后,“曳杖听残钟,却寄僧坊宿”则描绘了诗人拄着手杖静听寺庙中传来的佛堂晚钟声,决定留宿在僧人的住所。这不仅是对声音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安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和宗教氛围之静谧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追求。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草草理夜装,涉江又登陆。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
传呼戒徒驭,振辔转林麓。
阴云拥岩端,沾雨当山腹。
震雷如在耳,飞电来照目。
兽迹不敢窥,马蹄惟务速。
虔心若斋祷,濡体如沐浴。
万窍相怒号,百泉暗奔瀑。
危梁虑足跌,峻坂忧车覆。
问我何以然,前日爱微禄。
转知人代事,缨组乃徽束。
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
遵途稍已近,候吏来相续。
晓霁心始安,林端见初旭。
男儿坎轲徒搔首,入市脱衣且沽酒。
行路难,权门慎勿干,平人争路相摧残。
春秋四气更回换,人事何须再三叹。
君不见雀为鸽,鹰为鸠,东海成田谷为岸。
负薪客,归去来。
龟反顾,鹤裴回,黄河岸上起尘埃。
相逢未相识,何用强相猜。
行路难,故山应不改,茅舍汉中在。
白酒杯中聊一歌,苍蝇苍蝇奈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