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竿不见纶,无纶焉用饵。
终日坐钓矶,旁人笑儿戏。
有竿不见纶,无纶焉用饵。
终日坐钓矶,旁人笑儿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垂钓图景,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钓鱼人的专注与孤独,以及周围人的不解与嘲笑。
首句“有竿不见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竿在手,却未见鱼钩(纶),暗示了钓鱼者可能在等待最佳时机,或是采取了某种特别的钓鱼技巧,不为常人所知。这种隐匿的智慧与耐心,是钓鱼人独有的特质。
次句“无纶焉用饵”,进一步解释了前句的含义。既然没有鱼钩,那么饵料的存在就显得有些多余。这句话不仅揭示了钓鱼者深谙钓鱼之道,还暗含了对钓鱼技巧的精妙理解。钓鱼不仅仅是将饵放在水中等待鱼儿上钩,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利用。
接下来的“终日坐钓矶”,点明了钓鱼者的日常状态——他们长时间地坐在钓鱼石上,静静地等待,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不仅是对钓鱼行为的描述,更是对钓鱼者心境的刻画,表现了他们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一句“旁人笑儿戏”,则以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大众对钓鱼这一行为的理解差异。在他人眼中,钓鱼可能只是孩童的游戏,或是无意义的消遣。然而,在钓鱼者看来,这却是他们享受生活、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这种对比,既体现了社会认知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钓鱼这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感悟。
青枫岭头石色赤,岭下?江千丈黑。
数行血字尚斓斑,雨荡霜磨消不得。
当时一死真勇烈,身入波涛魂入石。
至今苔藓不敢生,上与日月争光晶。
千秋万古化为碧,海风吹断山云腥。
可怜薄命良家女,千金之躯弃如土。
奸臣误国合万死,天独何为妾遭虏。
古来丧乱何代无,谁肯将身事他主。
兵尘澒洞迷天台,骨肉散尽随飞埃。
枫林景黑寒燐堕,精灵日暮空归来。
堂堂大节有如此,正当庙食依崔嵬。
君看?江之畔石上血,当与湘江之竹泪痕俱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