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却被蒲团先识破。松作声,元是微风过。
- 鉴赏
这首诗《天童四威仪(其三)》由宋代僧人释月涧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禅宗修行的生动画面。
“坐”,诗人以一个简单的动词开始,却蕴含了深邃的禅意。这里的“坐”不仅仅是身体的姿势,更是心灵的静默与专注。然而,禅者的心境却仿佛被“蒲团”识破,这里的“识破”并非贬义,而是指心灵与外在形式的契合,即禅者的心境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统一。
接着,“松作声,元是微风过。”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松树的声音归因于微风的轻拂。在禅宗的世界里,一切现象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意义,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悟道的契机。这里通过松声与微风的关联,暗示了禅者对宇宙万物细微变化的敏感与洞察,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坐”与“蒲团”的互动、“松声”与“微风”的联系,展现了禅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环境及宇宙间微妙关系的体悟与融合。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禅宗的精髓——在平凡中见不凡,在静默中体悟真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击梧桐.咏美人蕉
青女惊蝉,素娥辞燕,又是华年荏苒。
绣阁前、依约见分明,翠袖轻匀霞脸。
夜深几度翩跹,乍见红玉,临风欲掩。
十二朱楼,肠断秋风,斗帐垂垂摇艳。
宝靥慵妆,佳人对镜,还把芳姿细念。
谁问种,自知名忍,揉碎瑶翻香滟。
绛树清歌欲罢,红儿百首才新赋,又恰是、两三黄蝶,映丹珠一点。
塞垣春.初六日立秋归舟,偶和周清真韵
爽气生兰野。飘细雨、孤帆卸。
蝉声曳树,燕飞掠水,远村如画。
便桃笙、葵扇如遥也。独把乌丝挥洒。
怪金风、初欲动,不禁悲秋重写。
蓦忆镜中人,自来好、绣阁幽雅。
多病为闲愁,怯初长此夜。
记来朝、巧时良日,初临好、排待针楼下。
寄语归期近,向罗衣再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