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泉石真成癖,纸上云烟总是诗。
分我渔舟三四个,故山归去弄涟漪。
胸中泉石真成癖,纸上云烟总是诗。
分我渔舟三四个,故山归去弄涟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裘万顷所作的《高安别苏野塘三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渔隐生活的渴望。"胸中泉石真成癖",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山水之美的痴迷,仿佛泉石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割舍。"纸上云烟总是诗",则暗示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之中,将山水的意境转化为文字间的云烟缭绕。
"分我渔舟三四个",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享这份宁静的渔隐生活,一同泛舟江湖,享受大自然的恬静与自由。最后"故山归去弄涟漪",更是流露出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期待在涟漪荡漾的湖水中找回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常有的山水情怀和归隐之志。
苍颜五老人,潜此十里谷。
孤标面有棱,瘦骨饥无肉。
手挥云雾开,绝涧坦其腹。
乃知奇伟状,未省出山麓。
穷幽偶见之,欲遁不及缩。
亦怜麋鹿资,笑睨回青目。
政欲挽渠衣,未应回我毂。
却顾岩壑底,郁郁耸乔木。
尚兹遗栋梁,况乃问朴蔌。
我亦脱网罗,江湖漾孤鹜。
念此难折腰,本无苏印六。
何意从公游,大嚼渠渠屋。
公仍为销写,妙语矜破镞。
一看云卧冷,固鄙权门燠。
悬知饭藜羹,不换咄嗟粥。
笑我漫弹冠,短发不胜沐。
真恐缘壁枯,莫作蜗行蹙。
但当葺诗业,万象入吾掬。
要与曲生狂,一扫中书秃。
此计是耶非,更拟从公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