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条临翠陌,百结锁芳闺。
已恨莺春老,那堪乌夜啼。
牵情笼洞户,弄影拂回堤。
折得曾相赠,玉关西复西。
千条临翠陌,百结锁芳闺。
已恨莺春老,那堪乌夜啼。
牵情笼洞户,弄影拂回堤。
折得曾相赠,玉关西复西。
这首诗描绘了垂柳在金黄色堤岸上的美丽景象,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与寓意。首句“千条临翠陌”,以“千条”形容垂柳之多,以“翠陌”渲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展现出垂柳在翠绿小径边的壮观景象。接着,“百结锁芳闺”,将垂柳的枝条比作锁链,紧紧地环绕着芳闺,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暗示着垂柳与闺阁之间微妙而紧密的关系。
“已恨莺春老”,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之情,莺鸟的鸣叫是春天的象征,随着它们的离去,春天也逐渐远去。“那堪乌夜啼”,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哀愁的情绪,乌鸦的啼叫在夜晚显得格外凄凉,与白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的悲凉氛围。
“牵情笼洞户,弄影拂回堤”,这两句通过“牵情”和“弄影”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垂柳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它们在风中摇曳、光影交错的动态美。垂柳仿佛有了情感,与人们产生共鸣,它们的影子在回旋的堤岸上轻轻拂过,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
最后,“折得曾相赠,玉关西复西”,这一句充满了故事性和象征性。它可能指的是折柳赠别的情景,柳树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还可能暗含着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担忧。同时,“玉关”作为古代边关的代称,也暗示了诗人对于遥远边疆的遐想或对国家边防的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垂柳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季节更替、情感寄托、空间想象等多重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平生爱慕程文学,一见浑如骨肉亲。
侨寓厌听芦叶雨,故乡未老蕨芽春。
骚坛高筑成勍敌,佛屋相依结近邻。
大小溪头田百顷,山鸡野鸭未为贫。
世上好山如好人,睨傲不肯来相亲。
是何峰峦落几案,数寸气象排苍旻。
我闻好山芙蓉三十六,从有鸿濛露岩谷。
一宵神运霹雳斧,但见二十四峰青立玉。
翻然飞去十二峰,来向君家伴幽独。
忽遇云间骑鹤侣,为言此事非誇诩。
更有仙家十二楼,化作游龙渡江去。
砚屏时映一拳小,万壑千岩共昏晓。
天地骨含千古清,收拾精神不为小。
洞天两窍秘莫窥,虚冥眇漠涵天池。
须弥亦向芥子纳,静中观妙生神奇。
幽人拂拭爱萧洒,掌握烟霏恣陶写。
着屐不劳追谢公,山同心会忘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