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古山郡,信是高人居。
自叹乏弘量,终朝亲簿书。
于时忽命驾,秋野正萧疏。
积逋诚待责,寻山亦有馀。
测测石泉冷,暧暧烟谷虚。
中有释门子,种果结茅庐。
出身厌名利,遇境即踌躇。
守直虽多忤,视险方晏如。
况将尘埃外,襟抱从此舒。
南谯古山郡,信是高人居。
自叹乏弘量,终朝亲簿书。
于时忽命驾,秋野正萧疏。
积逋诚待责,寻山亦有馀。
测测石泉冷,暧暧烟谷虚。
中有释门子,种果结茅庐。
出身厌名利,遇境即踌躇。
守直虽多忤,视险方晏如。
况将尘埃外,襟抱从此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洁的人物在南谯古山郡的生活状态。开篇便设定了一个超脱尘世、隐居深山的境界,通过“自叹乏弘量,终朝亲簿书”可见主人公日常沉浸于书籍之中,对知识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爱。而当外界忽然召唤时,他却依旧选择了返回山中,这从“于时忽命驾,秋野正萧疏”中可以感受得到。
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积逋诚待责,寻山亦有馀”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里,主人公遇见了“中有释门子,种果结茅庐”的景象,这里的“释门子”应指佛教僧侣,他们在山中修行,种植果树,结庐居住,体现了一种超脱红尘、向往清净的生活方式。
诗人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出身厌名利,遇境即踌躇”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外界变迁的迷茫。尽管守持正直可能会招致许多非议,但面对险峻的现实环境,主人公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守直虽多忤,视险方晏如”。
最后一句“况将尘埃外,襟抱从此舒”则表明了诗人希望能够超脱世俗的纷争,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构建在尘世之外,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与舒展。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隐者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情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