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中唐天宝末,万里胡尘昏。
两京既不守,百僚争窜奔。
桓桓张许公,秉义江淮间。
睢阳抗要冲,百战阅险艰。
慷慨忠义士,焦劳摧肺肝。
孤城忽食尽,饥肠为辛酸。
终焉费力敌,西拜泪潺湲。
平生誓许国,视死非所难。
忠魂上诉帝,悲号达天关。
雄名垂竹帛,闻风心胆寒。
灵祠依山麓,千载瞻遗颜。
我来重致辞,肃恭荐蘋蘩。
临风发浩歌,击节空长叹。
这首诗描绘了中唐时期,天宝末年,战争烽烟四起,两京失守,百官逃散的动荡景象。诗人通过“桓桓张许公”这一形象,展现了张巡和许远两位忠臣在江淮地区坚守阵地,英勇抵抗外敌的壮烈情景。他们坚守睢阳,面对重重险境,以忠诚和勇气对抗敌人,最终因粮食耗尽,陷入绝境。
诗中描述了他们在饥饿中的痛苦挣扎,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坚韧不屈。张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天帝诉说自己的忠诚与牺牲,其悲痛的呼号直达天关。诗中赞扬了他们的英勇事迹,留下了“雄名垂竹帛”的美誉,让后人闻之胆寒。
双忠庙作为纪念之地,坐落在山脚,千年间人们前来瞻仰他们的英姿。诗人在访问此地时,表达了对先贤的敬意,并以激昂的歌声和叹息,表达对忠贞精神的深深感慨。这首诗不仅赞颂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寄托了对忠诚与勇敢精神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