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蒲牢送夕晖,一声催得老僧归。
随身不必游龙恃,薄暮犹多野马飞。
枯树含生仍寂寂,墟烟将散故依依。
风光毕竟江南好,二月春深试袷衣。
何处蒲牢送夕晖,一声催得老僧归。
随身不必游龙恃,薄暮犹多野马飞。
枯树含生仍寂寂,墟烟将散故依依。
风光毕竟江南好,二月春深试袷衣。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刘凤纪在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首句“何处蒲牢送夕晖”以蒲牢(古代神话中的海神,常被用来象征钟声)的鸣响,暗示夕阳西下,时光流转。次句“一声催得老僧归”则写出这声钟鸣唤起了老僧对归宿的向往,流露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
第三句“随身不必游龙恃”暗示诗人并不依赖权势或豪华的生活,而是享受简朴的生活方式。第四句“薄暮犹多野马飞”借“野马”形象,描绘出傍晚时分的动态景色,可能是指疾驰的马匹或思绪纷飞。
第五、六句“枯树含生仍寂寂,墟烟将散故依依”,通过描绘枯树和墟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深感慨。最后一句“风光毕竟江南好,二月春深试袷衣”,以江南的美好风光收尾,点明季节已是早春二月,诗人穿着夹衣欣赏美景,流露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和生活的闲适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晚眺时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
妾本南国姝,父母爱如珠。
貌岂惭明镜,身才称短襦。
学成采莲唱,晓出横塘上。
舟小复身轻,随风两摇荡。
归时曲岸傍,恰见贵游郎。
辍歌欲转棹,花浅不堪藏。
将嗔却成哂,相问那能隐。
虽怜郎意深,终嫌妾家近。
回首各盈盈,南湖月又生。
烟波三十里,都是断肠情。
华灯照广席,锦瑟弹朱丝。
一弹再三叹,进酒卿莫辞。
丈夫成名垂不朽,彭生早试穿杨手。
彩凤朝鸣冈上桐,骊驹莫系门前柳。
门前柳条冬尚青,城南桂浆翻玉瓶。
觥船满引百分劝,出门不顾蓬中萤。
君不闻洛阳贾生对宣室,长安公卿皆动色。
长安九衢横九天,尔如神驹当自力。
我昔侍从金门中,誓师牧野初成功。
功成治定四海同,条牧再见承平风。
尔行决科期第一,狐裘蒙茸发如漆。
莫辞更尽金屈卮,直上排云振双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