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青山半入城,碧潭时傍碧岩萦。
烟中小寺开晴翠,树杪重泉带雨声。
饮马苕溪逢涨发,问人天目指云生。
试观万壑千岩里,何似山阴道上行。
回首青山半入城,碧潭时傍碧岩萦。
烟中小寺开晴翠,树杪重泉带雨声。
饮马苕溪逢涨发,问人天目指云生。
试观万壑千岩里,何似山阴道上行。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临安双溪道中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回首青山半入城”,以倒叙手法,先展现远处山色与城市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碧潭时傍碧岩萦”一句,将视线拉近,描绘了碧绿的潭水环绕着青翠的岩石,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烟中小寺开晴翠,树杪重泉带雨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小寺在轻烟中若隐若现,四周被一片晴翠环绕,而远处的泉水在雨声中流淌,动静结合,富有诗意。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饮马苕溪逢涨发,问人天目指云生”两句,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对话,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诗人骑马涉过涨满的苕溪,询问远方的天目山是否已云雾缭绕,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探索精神,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向往。
最后,“试观万壑千岩里,何似山阴道上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叹与感慨。在万壑千岩之中,诗人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闰赢首增春,朔霁久连望。
梅残不留玉,桃盛忽成障。
异姿夺众妍,姝萼同一状。
重□杂裼袭,叠綵迷下上。
泪明露借光,影堕日分漾。
纷披竞年华,剪刻费天匠。
先生被花恼,书罢时亦访。
亭空昼无人,山鸟立幽桁。
横波绕碧带,老树入古像。
同游无前度,得句有孤倡。
仙源谁与期,微风起衣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