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动山水怀,晨兴严夙驾。
新霁绚明绮,奔流百川泻。
既至招提境,浣濯憩僧舍。
香光礼慈云,斋宿经清夜。
旦启金浮屠,璀璨宝光射。
清泠碗内荧,的的明珠亚。
始沉倏已浮,荡漾光影下。
静观洗蒙虑,感叹陟神化。
世人业所积,遇境恒惊咤。
古佛具至神,万古精灵迓。
托物见真性,怪奇讵相借。
金刚不坏身,窥之匪隙罅。
末法思前缘,于焉但嗟诧。
偶动山水怀,晨兴严夙驾。
新霁绚明绮,奔流百川泻。
既至招提境,浣濯憩僧舍。
香光礼慈云,斋宿经清夜。
旦启金浮屠,璀璨宝光射。
清泠碗内荧,的的明珠亚。
始沉倏已浮,荡漾光影下。
静观洗蒙虑,感叹陟神化。
世人业所积,遇境恒惊咤。
古佛具至神,万古精灵迓。
托物见真性,怪奇讵相借。
金刚不坏身,窥之匪隙罅。
末法思前缘,于焉但嗟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雷峰塔随喜舍利的旅程与体验。开篇“偶动山水怀,晨兴严夙驾”,诗人因山水情怀而早起,准备前往雷峰塔。接着“新霁绚明绮,奔流百川泻”,描述了雨后晴朗的美景,百川流水奔腾的壮丽景象。
“既至招提境,浣濯憩僧舍”写到达寺庙后,诗人洗净尘埃,休息在僧舍中。接下来“香光礼慈云,斋宿经清夜”,表现了诗人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通过礼拜、斋戒、诵经度过一个清静夜晚。
“旦启金浮屠,璀璨宝光射”描绘了清晨开启金塔时,宝光闪耀的壮观景象。接着“清泠碗内荧,的的明珠亚”,形容清澈的碗中映照出的光芒,如同明珠般明亮。诗人观察到水中的光影变化,“始沉倏已浮,荡漾光影下”,表现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静观洗蒙虑,感叹陟神化”,诗人通过静观自然,洗涤心灵的蒙蔽,感叹于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最后“世人业所积,遇境恒惊咤”,对比世俗之人面对自然景观的惊讶,诗人则能以平静的心态欣赏和领悟。
“古佛具至神,万古精灵迓”,表达了对古佛智慧的敬仰,认为其具有超凡的能力,迎接万古的精灵。诗人进一步阐述“托物见真性,怪奇讵相借”,认为通过自然界的万物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怪异的现象并非外在的借用。
“金刚不坏身,窥之匪隙罅”,比喻真正的智慧如同金刚不坏之身,无法被外界的缝隙所渗透。最后“末法思前缘,于焉但嗟诧”,在末法时代思考前因后果,对此表示赞叹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雷峰塔之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智慧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檀粉轻匀,莲衣碎颤,别生春艳。
麦乍青时,空畦早开遍。
分明叠锦,吹几阵、东风难捲。孤燕。
贴地飞来,似并刀裁剪。秧田小岸。
挑菜人归,香弓也留恋。斜阳影里,绀袖斗深浅。
画榼翠尊俱载,坐比绣茵还软。
爱杏村花舞,添了紫塍红点。
丹崖翠壁,秀色从天泻。见一峰峰尽如画。
昔谪仙曾到,谓似莲花,千载后、我欲登山去也。
直儿孙九井,培塿五松,西望香炉庶其亚。
傥此中仙客,拍手相招,肯教我、鸾骖鹤驾。
请从此、逍遥以终焉,又何必,踌躇未完婚嫁。
古维扬。天生佳丽名邦。
芳树里、绣帘斜捲,红楼十里相望。
堕马鬟、全胜代女,鸣蝉鬓、欲妒吴娘。
珠榨流霞,金猊喷雾,花街风过只闻香。
遥听得、竹西歌吹,镇日遴雕梁。
来游者、舟车杂遝,好个欢场。
感当时英雄豪杰,都从此地销亡。
汉诸侯、铜山没草,隋天子、锦缆沉江。
遗迹重寻,新愁顿起,空令孤客断回肠。
祇应向、平山堂下,高卧读书床。
凭谁笑、昔年浪子,今日空囊。
青山不换。百岁平分半。鹏鸟息,鱼龙变。
年来知寡过,笛退原非贱。
逍遥也,草堂长画探诗卷。花底春光晏。
柳外莺声乱。杯在手,何须叹。
未逢宣室外召,且遂墙东。
从此后,覆蕉梦鹿凭他幻。
帝里繁华,勾栏酒市,银烛清光如昼。
雕鞍并挂流苏,香车出红袖。
砑光帽、鹅翎斜亸,五明障、鸾头铺绣。
夜静天街,御桥月映,笑语同携手。
洞箫何处,霓裳第一先奏。休辜负。
看星毬、兰膏明灭,宫漏永、一派笙歌时候。
闹队子、永丰坊里。多少是梨园行首。
拾翠归来,钗横鬓乱,暖玉鲛绡透。
重挑红灺,太半共醉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