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劳,肉消髀,广西一去二千里。
借箸筹边丞相喜。
两年单骑八往还,青草黄茅瘴烟里。
鞍马劳,有如彼,不负公,不掠美。一寸忠丹报天子。
鞍马劳,肉消髀,广西一去二千里。
借箸筹边丞相喜。
两年单骑八往还,青草黄茅瘴烟里。
鞍马劳,有如彼,不负公,不掠美。一寸忠丹报天子。
这首《宜山谣(其七)鞍马劳》由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所作,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忠诚。
首句“鞍马劳,肉消髀”,形象地展现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状态,鞍马劳顿,身体消瘦,髀骨突出,生动刻画出他们的辛劳与牺牲。接着,“广西一去二千里”点明了戍边之地的遥远与险恶,进一步强调了将士们的付出。
“借箸筹边丞相喜”一句,以古代典故“借箸”比喻将帅献策,表达了将士们为国家边防出谋划策的贡献,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
“两年单骑八往还,青草黄茅瘴烟里”描绘了将士们频繁往返于边疆,面对恶劣环境的勇敢与坚韧。青草黄茅象征着边疆的荒凉,而“瘴烟”则暗示了环境的险恶与疾病的风险。
“鞍马劳,有如彼,不负公,不掠美”是对将士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他们虽历经艰辛,但无怨无悔,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也没有贪功自美,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
最后,“一寸忠丹报天子”表达了将士们矢志不渝的忠诚之心,他们愿意用生命和热血来报效国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忠诚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崔崔后山,清漳之漘。下蟠厚坤,上摩穹旻。
山有嘉植,维松维柏。亦有令人,维英维特。
维子润甫,恺悌君子。奕奕高堂,在山之趾。
道积于躬,静与山处。及时奋庸,怀山曷已。
山则升云,兴雨祁祁。有道于施,君子之宜。
大江之西,维国南服。政纪之明,不严以肃。
肃如秋霜,示民之威。熙如春阳,维民之怀。
维山之崇,不迁厥常。维君子誉,式永其彰。
阳台雨过朝慵起,翠撒云鬟倦妆洗。
东君昨夜送韶光,春在花枝娇旖旎。
暖香暗袭红霞绡,沁入玉纤温不消。
麝脐龙脑避芳馥,金鸭沈檀皆罢烧。
含情欲与花神说,为诉芳心愁万结。
莫教零落五更风,蝶粉蜂黄共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