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
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
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
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
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
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
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
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
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
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
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
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
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王沂孙的《声声慢·其二》。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词人独处时对往昔岁月和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开篇即以冷清幽深的室内景象为背景,设定了一种隔绝与寂寞的情境。虚掩的窗棂、洁净的酒具,以及远处山峦融入了月色之中,都渲染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孤独气息。
“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接着,词人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幽静画面。玉般的月亮在虚无缥缈间投下清辉,而花香则在夜色中悄然散发,这里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心境的隐喻。
“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词人由此引出了自己往日独处时的情怀,这种情感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深沉的体验。胡床,是一种在战乱中常见的简易卧具,它象征着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怎知道,岁华换却,处处堪伤。”时间流转,岁月更迭,每每触景生情,都不免感慨。这里,“堪伤”一词,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和失落事物的深切怀念。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接下来,词人又转向了南楼,这里曲终人散,一切欢乐都成过往。即使是疏疏的花朵在淡淡的月光下,都只能引起凄清之感。
“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环境的阴冷和心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词人独自关上西窗,更增添了几分凄楚。
“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的知己都已年华老去,而词人的相思之情却如同永夜一般,无尽无休。
“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诗篇最后,以“断梦”二字,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割舍和放弃。而“趁秋声、一片渡江”,则是词人在秋风中踏上一叶扁舟,跨越河流,象征着心灵的解脱与超脱。
总体来看,这首《声声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词人独处时的孤寂与怀旧,以及面对岁月流转时的情感波动。
采香梦醒,涉江人、不是年时吟侣。
娖队鸳鸯偷眼下,狼藉花无重数。
锦溆风多,珠房凉重,那更连天雨。
江南多恨,老仙休唱愁句。薄暮。
隔岸争翻,田田新曲,断送箫声去。
一镜闹红谁管得,凄入笛船烟浦。
罗扇单寒,朱阑憔悴,莫办移家住。
残蝉无赖,日斜嘶断归路。
春装喧远素,倚楼倦睫,雁外数南程。
旧京花事减,去住无端,坐阅柳条青。
催人怨鴂,背夜月、啼到无声。
何计寻、白头料理,聚散隔年情。消凝。
炉烟依恋,药裹流连,分萍蓬不定。
浑未忘、延秋湖舸,话雨床灯。
心魂老去须相守,办岁寒、尊酒平生。
吟望苦,终期共惜伶俜。
吾爱袁东阳,才华自天性。
注射溢飞泉,玲珑韵鸣磬。
微吟傍牛渚,倾写江州听。
珠联麟野韵,响答临歧赠。
仓卒宣城辞,颠沛长沙咏。
辞林骋高步,声华既明盛。
不为桓公屈,高风更严劲。
荣路何足论,清衷自如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