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洗羁愁只自醒,郫筒酒好信虚名。
江阳春色论千户,价比西州却未轻。
欲洗羁愁只自醒,郫筒酒好信虚名。
江阳春色论千户,价比西州却未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望之的《发成都(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名声的质疑。
首句“欲洗羁愁只自醒”表达了一种解脱和醒悟的心境,“羁愁”指的是心中的忧虑和牵挂,通过“洗”掉这些烦恼,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清醒。这里的“只自醒”意味着这种解脱是内在的,是诗人主动追求而非外界所赐。
第二句“郫筒酒好信虚名”则表达了一种对物质享乐和名声的怀疑态度。“郫筒酒”因其优异而闻名,但“信虚名”却暗示着诗人并不完全认同这种外界的评价,可能是在探讨虚名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关系。
第三句“江阳春色论千户”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景象,“江阳春色”指的是成都地区(古称江阳)春天美丽的风光,而“论千户”则是对这份美好进行评价和讨论,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叹。
末句“价比西州却未轻”则进一步强调了成都地区的美好非同小可。“西州”通常指的是长安,即古代的首都,它象征着繁华与荣耀。而“价比”意味着比较,“却未轻”表达了一种超越之意,尽管“西州”享有盛名,但成都的美好并非轻易可及。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也透露出了对于虚名与真实价值、物质享乐与精神追求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态度。
我来濂溪拜夫子,马蹄深入一尺雪。
长嗟岂惟溪泉廉,化得草木皆清洁。
夫子德行万古师,坡云廉退乃一隅。
有室既乐赋以拙,有溪何减名之愚。
水性本清挠之浊,人心本善失则恶。
安得此泉变作天下雨,饮者犹如梦之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