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肘幽居绿满盈,阶前百草日欣荣。
亚枝玉树花争发,斛水朱鳞饵不惊。
千古周旋宁作我,一时礼法亦从卿。
焚香扫地无馀事,独向缥缈觅旧盟。
数肘幽居绿满盈,阶前百草日欣荣。
亚枝玉树花争发,斛水朱鳞饵不惊。
千古周旋宁作我,一时礼法亦从卿。
焚香扫地无馀事,独向缥缈觅旧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幽居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和谐之美。首句“数肘幽居绿满盈”,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隐居之所的环境,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接着,“阶前百草日欣荣”进一步渲染了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着大自然的万物在春日里蓬勃生长。
“亚枝玉树花争发,斛水朱鳞饵不惊”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玉树的花朵与水中朱红的鱼儿并置,展现了自然界中不同生命形态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
“千古周旋宁作我,一时礼法亦从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规则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始终应坚守自我,同时也要尊重社会的规则与秩序。这既是对个人品格的强调,也是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最后,“焚香扫地无馀事,独向缥缈觅旧盟”则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与精神追求的高远。通过简单的仪式——焚香扫地,诗人将日常生活提升到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寻找与过去的约定或理想,体现了其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对传统价值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我、社会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隐逸情怀与自然哲学的完美结合。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
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
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
问玄关、一*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
不是仙,不是佛。
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
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
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叉手者谁,合掌者谁,击拳者谁。
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
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
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
可怜后学无知。
辨是是非非没了期。
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
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
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
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
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
都不如、默默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
未来事,休详度。
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
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
悟真空、抱本还元虚,为真觉。
得遇真传,便知下手,成功不难。
得癸生之际,抽铅添汞,火休太燥,水莫令寒。
鼓动巽风,扇开炉*,武炼方烹不等闲。
金炉内,个两般灵物,锻炼成丸。
先须打破疑团。
方透归根复命关。
使赤子乘龙,离宫取水,金公跨虎,运火烧山。
金公无言,姹女敛袂,一个时辰炼就丹。
浑吞了,证金刚不坏,超出人间。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
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