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西北来,土阜馀百里。
怪石耸巉岩,势距三峰止。
大峰东南倾,中峰伏龙起。
绵绵亘不断,小峰平而峙。
名虽汉代立,山自开辟始。
我来春雨馀,峰色有如喜。
绿鬟光可鉴,栉沐初出水。
缥缈三仙人,婆娑一老子。
情知隔凡圣,颇亦达生死。
埋金何必问,采药聊复尔。洞乳滴丹泉,手掬?吾齿。
蜿蜒西北来,土阜馀百里。
怪石耸巉岩,势距三峰止。
大峰东南倾,中峰伏龙起。
绵绵亘不断,小峰平而峙。
名虽汉代立,山自开辟始。
我来春雨馀,峰色有如喜。
绿鬟光可鉴,栉沐初出水。
缥缈三仙人,婆娑一老子。
情知隔凡圣,颇亦达生死。
埋金何必问,采药聊复尔。洞乳滴丹泉,手掬?吾齿。
这首诗描绘了茅山(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壮丽景色,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脉的蜿蜒起伏和奇特地貌。首句"蜿蜒西北来,土阜馀百里"点明了山势的走向和范围。接下来,诗人通过"怪石耸巉岩,势距三峰止"形象地刻画了山石的险峻和峰峦的分布。
"大峰东南倾,中峰伏龙起"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龙,生动描绘了山势的动态感。"绵绵亘不断,小峰平而峙"则强调了山脉的连绵性和小峰的静穆。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山名源于汉代,但其自然景观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
春雨过后,诗人来到此地,感受到峰色如新,"峰色有如喜",犹如女子洗发后的新鲜光泽。"绿鬟光可鉴,栉沐初出水"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峰女性般的秀美。"缥缈三仙人,婆娑一老子"借神话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山中有超凡脱俗之境。
诗人感慨于山中的仙凡之隔,却也领悟到生死的哲理,"颇亦达生死"。他以"埋金何必问,采药聊复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以"洞乳滴丹泉,手掬?吾齿"描绘了山中清泉与洞穴的奇妙景象,给人以宁静与享受的感觉。
总的来说,陆文圭的《茅山道中》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悟,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