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上少行人,泪洒家家雨。
屈指已数旬,千里无乾土。
重云蔽青天,日光黯不吐。
安得制大裘,手自盖万户。
海大尚可填,天漏讵弗补。
吁嗟庸碌碌,徒云恩难普。
市上少行人,泪洒家家雨。
屈指已数旬,千里无乾土。
重云蔽青天,日光黯不吐。
安得制大裘,手自盖万户。
海大尚可填,天漏讵弗补。
吁嗟庸碌碌,徒云恩难普。
这首清代王寿的《苦雨(其二)》描绘了一幅凄凉的雨景和诗人深深的忧虑。首句“市上少行人”展现了雨势之大,连街头巷尾都几乎无人行走,雨水如泪般洒落,象征着百姓生活的艰难。“屈指已数旬,千里无乾土”进一步强调了雨期之长,连绵不断,千里之地都未能找到干燥之地。
诗人运用“重云蔽青天,日光黯不吐”描绘乌云密布,阳光无法穿透的阴郁景象,寓言社会的黑暗和朝廷的无力。他渴望有能力像制作大裘一样,亲自为天下人遮风挡雨,“手自盖万户”,表达出对公正和救济民众的热切期盼。
“海大尚可填,天漏讵弗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解决天灾的坚定信念,即使大海也能填平,那么天漏为何不能修补?然而,最后诗人发出感叹:“吁嗟庸碌碌,徒云恩难普”,揭示了现实的无奈,感叹世事纷扰,恩惠难以普施,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