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巢低树绝惊猜,可验庵僧心已灰。
与汝林间缄口过,不须虚喜报人来。
鹊巢低树绝惊猜,可验庵僧心已灰。
与汝林间缄口过,不须虚喜报人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通过一只喜鹊在庵前枣树上筑巢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平静与超脱的追求。
首句“鹊巢低树绝惊猜”,以一只喜鹊在低矮的树上筑巢开篇,暗示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隐含着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自在状态。这里的“绝惊猜”不仅指喜鹊筑巢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第二句“可验庵僧心已灰”,直接点明了庵中僧人的内心状态。通过“心已灰”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经历了世事变迁后的淡泊与超然,仿佛一切欲望与执念都已经消散,心灵达到了一种纯净的状态。这里“可验”二字,既是对庵僧心境的肯定,也暗含了诗人对其内心世界的认同与欣赏。
后两句“与汝林间缄口过,不须虚喜报人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说,他愿意像林间的鸟儿一样,保持沉默与内省,不为外界的赞誉或批评所动。这里的“不须虚喜”表达了对虚荣与浮躁的反感,强调了内心的真正平静与满足来自于自我认知和内在修为,而非外在的评价或成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平静与超脱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一首对自然美的赞歌,更是对内心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探讨。
烘锦花堤,铺绵柳巷,晓来膏雨初晴。
画堂初建,碧沼映朱楹。
最好芙蓉绣褥,交辉敞、孔雀金屏。
那堪更,华裾满坐,和气动欢声。
冰清。
真美行,棠阴善政,槐市高名。
今朝消受得,茜服光荣。
况是齐眉并寿,谁云道、乐事难并。
相将见,飞凫过阙,除目下彤庭。
微霰疏飘,骄云轻簇,短檠暗淡笼纱。
冷禁兰帐,清晓忽飞花。
已是平芜步阔,那堪更、折竹如蓑。
凭栏处,关心一叶,归兴渺无涯。
为瑞,已多少,适从狼子,来自龙沙。
赖吾皇神武,薄海为家。
尽扫腥风杀气,依然放、红日光华。
回头看,山蹊水坞,缟带不随车。
十载江湖,一朝簪组,宠荣曷称衰容。
圣恩不许,归卧旧庐中。
慨念东山伴侣,烟霞外、久阔仙踪。
今何幸,相逢故里,谈笑一尊同。
吾州,真幸会,湖边贺监,海上黄公。
胜渭川遗老,绛县仙翁。
纵饮何辞烂醉,脸霞转、一笑生红。
从今後,婆娑化国,千岁乐皇风。
和靖重湖,知章一曲,浙江左右为邻。
绣鞯彩舰,只许日寻春。
正好厌厌夜饮,都寂静、没个游人。
夫何故,欢阑兴阻,只为隔城闉。
堪嘉,唯甬水,回环雉堞,中峙三神。
更楼台缭岸,花柳迷津。
不惜频添画烛,更深看、舞上华裀。
拚沈醉,从他咿喔,金距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