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祈勿告天,酒浆勿浇地。
阴阳和也无妖气,阴阳愆期乃人致。
病生心腹不自医,古屋澄潭何神祟。
祷祈勿告天,酒浆勿浇地。
阴阳和也无妖气,阴阳愆期乃人致。
病生心腹不自医,古屋澄潭何神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拯的《水旱祷》,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对于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诗中的“祷祈勿告天,酒浆勿浇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应盲目地进行无效的祭祀活动,而应当寻求实际的解决方法。
“阴阳和也无妖气,阴阳愆期乃人致”两句则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自然界的平衡(阴阳和)是没有邪恶之气的,而一旦出现不平衡(阴阳愆期),导致的灾害往往是由于人类自身行为所引起。这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一种理性认识。
最后两句“病生心腹不自医,古屋澄潭何神祟”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问题比作人的疾病,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而非外部的神灵。这强调了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应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于迷信。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拯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理性思维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高楼灯火,已四更天气。吴语喁喁也嫌碎。
者新居颇好,旧恨堪销,壶漏尽、侬待整帆行矣。
从今梳洗罢,收拾筝箫,匀出工夫学书字。
鸩鸟倘欺鸾,第一难防,须嘱咐、莺媒回避。
只此际、萧郎放心行,向水驿寻灯,山程倚辔。
梦断秋无际。滞幽人、一天残照,苍凉诗意。
何处帘栊何处院,金管玉箫浓醉。
有词客、如云而至。
侬有词场云水外,但凭栏、送尽征鸿字。
芳讯杳,九华佩。春人只为春愁死。
几曾谙、篱边酒冷,笛边风起。
性懒情多兼骨傲,直得销魂如此。
与涧底、孤松一例。
谁料平原佳公子,也一般、识得秋滋味。
秋士怨,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