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犹为国有儒,奄奄气息李曹无。
薰天时见苓通帝,抱义真伤咫尺孤。
孟博探汤宁顾族,伟卿入镬早忘躯。
欲奢持狭由来事,空奉彊华赤伏符。
今日犹为国有儒,奄奄气息李曹无。
薰天时见苓通帝,抱义真伤咫尺孤。
孟博探汤宁顾族,伟卿入镬早忘躯。
欲奢持狭由来事,空奉彊华赤伏符。
这首诗《感愤》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感慨与忧虑。
首联“今日犹为国有儒,奄奄气息李曹无。”以“国有儒”开篇,点明了诗人的核心关切在于国家是否拥有真正的知识分子,而“奄奄气息李曹无”则暗示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真正能担当大任的贤士已经寥寥无几,暗含着对人才凋零的哀叹。
颔联“薰天时见苓通帝,抱义真伤咫尺孤。”运用比喻手法,将“薰天”与“苓通帝”相对比,前者象征权力与威势,后者则是指知识与真理,通过对比揭示出权力与知识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对坚守正义者孤独处境的同情。
颈联“孟博探汤宁顾族,伟卿入镬早忘躯。”引用历史典故,孟博(即孟尝君)和伟卿(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忠臣)分别代表了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维护家族或国家利益的精神。这两句诗赞扬了这种高尚的牺牲精神,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中缺乏这种精神的批评。
尾联“欲奢持狭由来事,空奉彊华赤伏符。”总结全诗主旨,指出社会上存在着追求奢华与狭隘的风气,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同时,“空奉彊华赤伏符”一句,可能是在感叹尽管表面上尊崇强盛与华丽,但实质上却无法持久,暗含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绘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匮乏、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风气的忧虑之情,体现了其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窗前落叶正萧萧,夜雨寒灯共寂寥。
君是居人余是客,明朝相候合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