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少苦贫,干禄颇浮躁。
长安三献书,时宰终不报。
饥寒日哀鸣,踰壮已瞆眊。
向非董张徒,宦辙谁与导。
少年屡摧抑,大器天所造。
苟不涉患难,尤足长雄骜。
嗟余樗散材,时迈未闻道。
虽云寡知己,敢忘固穷操。
徇利多乞墦,贾名争媚灶。
薄俗谅如斯,何事伤怀抱。
退之少苦贫,干禄颇浮躁。
长安三献书,时宰终不报。
饥寒日哀鸣,踰壮已瞆眊。
向非董张徒,宦辙谁与导。
少年屡摧抑,大器天所造。
苟不涉患难,尤足长雄骜。
嗟余樗散材,时迈未闻道。
虽云寡知己,敢忘固穷操。
徇利多乞墦,贾名争媚灶。
薄俗谅如斯,何事伤怀抱。
这首诗《有感》由元末明初诗人高逊志创作,通过对比韩愈(字退之)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句“退之少苦贫,干禄颇浮躁”,点出韩愈年轻时因贫穷而急于求官,表现了他性格中的急功近利。接着,“长安三献书,时宰终不报”描述了韩愈多次向朝廷呈送奏章,但最终没有得到回应,暗示了当时官场的冷酷和不公。
“饥寒日哀鸣,踰壮已瞆眊”两句,描绘了韩愈在贫困中挣扎,年老后视力衰退,生活困顿的形象。接下来,“向非董张徒,宦辙谁与导”提到如果没有董仲舒和张良这样的贤臣引导,韩愈在仕途上可能会迷失方向。
“少年屡摧抑,大器天所造”表明韩愈年轻时遭遇挫折,但他的才能是天赐的,不会被轻易埋没。“苟不涉患难,尤足长雄骜”则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他的傲气和野心可能会更加强烈。
“嗟余樗散材,时迈未闻道”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平庸、未能在时代洪流中找到正确道路的感慨。“虽云寡知己,敢忘固穷操”说明尽管身边缺少知音,但诗人仍坚守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徇利多乞墦,贾名争媚灶”讽刺了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如同乞食于坟墓旁,或是巴结权贵以谋取私利。“薄俗谅如斯,何事伤怀抱”最后,诗人感叹于世风日下,认为这种现象令人悲伤,却也无可奈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韩愈人生经历的借鉴,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既有对才华横溢者的赞美,也有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刺,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