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从来岂自主,俗情淫祀也堪愁。
拜时何用频偷眼,未必泥人解点头。
祸福从来岂自主,俗情淫祀也堪愁。
拜时何用频偷眼,未必泥人解点头。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讽刺的笔触,探讨了人们对于神灵祭祀的态度与迷信心理。首句“祸福从来岂自主”,直接点明了命运并非由神灵所主宰,暗示了人类对命运的主观认知与神灵干预之间的矛盾。接着,“俗情淫祀也堪愁”一句,批判了世俗中过度迷信、盲目崇拜神灵的现象,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忧虑。
后两句“拜时何用频偷眼,未必泥人解点头”,则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祭祀时的盲目行为。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指出人们在祈求神灵保佑时,过于依赖外在的象征物(如泥塑的人像),而忽视了内心的真诚与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迷信行为的讽刺,也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强调了真正的信仰与行动的内在联系,而非形式上的仪式或外在的象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祭祀现象的反思,传达了对人类精神生活和信仰实践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