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云戏趁清明,一线风光两翼轻。
列子徒闻旬五御,胎仙犹咽九皋声。
却因吴下初传制,好与檐前共得名。
暂尔高腾还落地,嗤他碌碌待人成。
儿童云戏趁清明,一线风光两翼轻。
列子徒闻旬五御,胎仙犹咽九皋声。
却因吴下初传制,好与檐前共得名。
暂尔高腾还落地,嗤他碌碌待人成。
这首诗描绘了儿童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场景,充满了童趣和生机。诗人以“儿童云戏趁清明”开篇,点明了时间与地点,风筝在天空中飘荡,仿佛是孩子们在云端嬉戏,生动形象。
接着,“一线风光两翼轻”一句,通过风筝的轻盈与天空的广阔,展现了风筝飞行时的美妙景象。风筝如同在空中舞动的精灵,轻盈地穿梭于云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列子徒闻旬五御,胎仙犹咽九皋声”两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列子乘风而行的故事以及胎仙在九皋之地的鸣叫,来比喻风筝的自由飞翔,同时也暗示了风筝背后的人类智慧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却因吴下初传制,好与檐前共得名”则表达了风筝的起源与普及,以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风筝最初可能只是吴地的一种玩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娱乐项目,甚至与屋檐并提,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最后,“暂尔高腾还落地,嗤他碌碌待人成”两句,以风筝短暂的飞翔与最终回归地面,与那些忙碌却未能实现梦想的人形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与追求的思考,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对平凡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风筝这一日常之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哲学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