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
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
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
骑影半空度,峰文拾级登。
丹书焚贝叶,仙梵奏迦陵。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
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
鞭石翻玄燕,窥潭捣赤鲮。
层厓染翠黛,飞溜泻渹淜。
滴滴林端润,微微爽气增。
排空云作阵,缀汉雨如绳。
井邑烟光满,川原野望凭。
津茎泽已遍,嘘槁道弥宏。
讵惬三农愿,还看百祉凝。
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
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
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
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
骑影半空度,峰文拾级登。
丹书焚贝叶,仙梵奏迦陵。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
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
鞭石翻玄燕,窥潭捣赤鲮。
层厓染翠黛,飞溜泻渹淜。
滴滴林端润,微微爽气增。
排空云作阵,缀汉雨如绳。
井邑烟光满,川原野望凭。
津茎泽已遍,嘘槁道弥宏。
讵惬三农愿,还看百祉凝。
这首诗描绘了圭峰山的壮观景象以及人们在夏日进行祭祀活动的情景。首句“大火流朱夏,炎风酿郁蒸”以炽热的夏日景象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夏季的酷热。接着,“山农倦抱瓮,行旅暍推冰”描绘了山农劳作的艰辛与行旅者在酷热中寻求清凉的场景。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祭祀活动的描写。“吁畴斋心肃,叩坛祀事仍”表现了人们虔诚的祭祀态度。接下来的几句“燔柴清霭彻,奠璧晓光升”则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神圣,通过焚烧柴火、献上璧玉等仪式动作,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
“遮道来童叟,飏幡引觋僧”描述了参与祭祀的人群,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积极参与其中,场面热闹而庄重。最后,“精诚宁物备,肸蚃叶灵承”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虔诚的心意,得到神灵的庇佑与回应。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祭祀活动的庄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前年过天姥,夜起窥扶桑。碧海三万里。
日出吐九芒。飞光上琼台,琼台与天通。
积雪自混沌,却在元气旁。
龙驹啖灵刍,白石皆白羊。
神人久不死,奇气陵苍苍。
手把青筠杖,身著云锦裳。
倒影照灭没,飘飘渡银潢。
其中学仙子,面白双瞳方。
能读八琼书,再迁凋年芳。
暮入雷电室,朝窥朱雀窗。
被谪向下土,不使通绿章。
真宰遭其怒,叱咤欲发狂。
见我凤凰山,一别忆廿霜。
瞳子照人碧,十日飞电光。
自言得赐还,复侍紫极宫。
去君五百岁,共会安期生。
别后倘相忆,山头吹玉笙。
妾薄命,当语谁,身年二八为娇儿。
阿母岁岁不嫁女,二十三十颜色衰。
天公两手抟日月,下烛万物无偏私。
奈何丑女得好匹,一生长在黄金闺。
美人如花不嫁人,父母既没诸兄疑。
寄书东家小姑道,得嫁莫择君婿好。
他人好恶那得知,失时不嫁令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