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昏犹白,霞光闇渐无。
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
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水色昏犹白,霞光闇渐无。
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
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霞与水波交织的宁静画面。开头两句“水色昏犹白,霞光闇渐无”设置了整体氛围,水的颜色变得模糊而接近于白,晚霞的光芒逐渐消散,给人一种时间即将进入夜晚的感觉。
接着,“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中,作者通过风吹动荷叶、波光粘连着月亮的形象,展示了自然界在暮色中的细腻变化。"风荷摇破扇"用荷叶比喻晚风轻拂,而"波月动连珠"则描绘出水面上月光随波动而形成串联的珍珠般景致。
接下来的“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一句,将昆虫和水鸟的夜间活动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蟋蟀在夜里也能找到伴侣,而鸳鸯即使是单独栖息也不感到孤独,这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中生物和谐共处态度的观察。
最后,“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则转向人事,一个小童频繁地报告夜晚的深浅,而行走的人脚步仍旧迟缓不忍离去。这里可能隐含着对某个情感或场合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动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特定时刻内心的宁静与惬意,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之美好以及对夜晚深处情感的体察。
浩浩寒流急,萧萧落木高。
江山故双剑,人物欠三豪。
客意已愁绝,风声仍怒号。
相思意无极,伫立首频搔。
诗成要落天地间,太虚明月相往还。
声名或觉四海隘,身乃憔悴穷闭关。
诗中妙理超生死,何但不以彼易此。
我来白下岂徒然,簿书凫鹜非吾事。
陈君一见投紵衣,刺天翼并青冥垂。
楚人不误玉在璞,山川终用骍之犁。
曾侯愿识今已后,因君示我诗到手。
不惟我辈独识真,异馔珍羞甘众口。
几思插翅飞堕前,漫看璧月缺复圆。
符移催来定不远,拿音不见闻担肩。
世人千金买婵娟,我视弃去如浮烟。
万言杯水世所捐,顾欲赖以无穷传。
诸侯宾客湖南盛,东海萧生汉帝知。
前后相望真一揆,流传况复有新诗。
乡来识面嗟无地,今日登门可自迟。
未信千岩趣归去,近传新把峡州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