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承植斋曾老师诗教》
《承植斋曾老师诗教》全文
明 / 王以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万法由□只此心,莫随章句自浮沉。

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

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

(0)
翻译
万物法则皆源于此心,切勿随文字章节沉浮不定。
刚刚有所领悟,境界仍有距离;直接进入无言之境,领悟已深邃。
造化万物源于循环转化,关键之处需在宁静中探寻。
可怜夜晚的寂静几乎被破坏,繁多的砍伐声恐怕难以忍受。
注释
万法:万物。
由:源于。
只:仅仅。
此心:内心。
章句:文字章节。
自:自己。
浮沉:沉浮不定。
才云:刚刚说。
著力:努力。
犹隔:仍有距离。
直是:直接是。
忘言:无言。
造化:自然变化。
复处转:循环转化。
端倪:关键。
静中:宁静中。
堪怜:可怜。
夜气:夜晚的寂静。
几希:极少。
斤斧:砍伐声。
恐未禁:恐怕难以忍受。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以悟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禅学的理解和内在修养的追求。诗中的“万法由□只此心”表达了一种直指人心的思想,即一切佛法都来自于内心的觉悟,而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与教条。“莫随章句自浮沉”则是在告诫读者不要被经文所束缚,应该超越字面意义去理解禅理。

“才云著力境犹隔,直是忘言悟巳深。”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即使努力修炼但仍未达到心灵的彼岸,真正的悟道在于超越语言文字的限制,达到内心的深处。

“造化元从复处转,端倪须向静中寻。”这里的“造化”指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元从复处转”则意味着一切都归于本源。这两句告诉我们应在平静的心态中去探求生命和宇宙的真谛。

最后,“堪怜夜气几希甚,斤斧重重恐未禁。”诗人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哀叹,以及对于修行不够深入、怕无法达到觉悟的担忧。这里的“夜气”象征着岁月的消逝,而“斤斧”则是指不断地努力和磨砺。

整首诗反映了王以悟对禅学的理解,以及他对于个人修行和内在觉悟的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超脱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渴望。

作者介绍

王以悟
朝代:明

王以悟,字惺所。河南陕县东凡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任邢台令。邢台遭荒灾,他上报朝廷求援,设粥棚、置棉衣,救济贫民。他亲自检查救灾事项,还用自己俸禄,赎回穷人卖掉的妻室儿女。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他调任山西参政,单车就道,行李简陋。后辞官回乡,隐居不仕,专门从事办学。他与张抱初、张春宇,吕豫石等文人学士培育了众多学生。他还著有《常惺惺稿》10卷,《解缚编》2卷。他教授学生著书立说,去世后,在陕州城内建有祠堂。
猜你喜欢

挽陈嵩庆联

撒手了无难,夜宴方阑归碧落;

伤心将大用,夕阳虽好近黄昏。

(0)

挽陶澍联

节署久宣劳,公尔忘私,尽瘁遽闻歌薤露;

草庐留赐翰,赏延于世,印心好为嗣芸香。

(0)

集句联

耽乐术艺;揪敛吉祥。

(0)

挽任兰生公

臣心共鉴,民望素孚,己溺切隐忧,一息岂尝忘国事;

中泽犹嗷,宣房未筑,时艰殷普济,九原何以慰忠魂。

(0)

挽妻联

四千里累尔远来,父在家,母在殡,翁姑在堂,属纩定知难瞑目;

廿三年弃余永诀,拜无儿,哭无女,继承无侄,盖棺未免太伤心。

(0)

挽张之洞联

保国保教保种合为一心,临大节不可夺;

求仁求智求勇知斯三者,微先生谁与归。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曾国藩 杨亿 赵秉文 王维 吕碧城 尹台 张煌言 金幼孜 郭谏臣 龚自珍 韩愈 王恽 舒岳祥 王翰 沈辽 陈师道 晁补之 李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