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甫渡阵方陈,横玉横金作遁臣。
只见刘琨能抗敌,仅闻高兄克成仁。
上方不斩单于贼,军令惟驱窜逐民。
哆口且云能殿后,英雄千古是谁真。
岔河甫渡阵方陈,横玉横金作遁臣。
只见刘琨能抗敌,仅闻高兄克成仁。
上方不斩单于贼,军令惟驱窜逐民。
哆口且云能殿后,英雄千古是谁真。
这首诗《闻失广宁志愤(其三)》由明代诗人林熙春所作,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慨与愤慨。诗中通过描述战场上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对忠诚、英勇与政治决策的复杂思考。
首句“岔河甫渡阵方陈”,描绘了军队在渡过岔河后,立即布阵准备迎战的紧张场面。接着,“横玉横金作遁臣”一句,可能暗指某些将领在关键时刻选择退缩或逃避责任,而非坚守阵地,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
“只见刘琨能抗敌”提到的历史人物刘琨,以其英勇抵抗外敌的形象,象征着忠诚与勇敢。而“仅闻高兄克成仁”则可能是指另一位同样表现出高尚品质的人物,但具体身份未明,留下悬念。
“上方不斩单于贼,军令惟驱窜逐民”两句,揭示了在处理敌人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时,高层决策者往往显得犹豫不决,既不果断消灭敌人,也不妥善保护民众,反映出当时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最后,“哆口且云能殿后,英雄千古是谁真”表达了对那些声称能够坚守到最后,但实际上却难以分辨真伪的英雄们的质疑。这句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反思,也是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探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勇敢、政治决策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
又一番雨过,倚阁炎威,探支秋色。
前度刘郎,为故园一出。
黄发丝丝,赤心片片,俨中朝人物。
诗里香山,酒中六一,花前康节。
倦客才归,新亭恰就,萱径荫浓,卜林香发。
尊酒相逢,看露花风叶。
跃跃精神,生生意思,入眼浑如涤。
更祝天公,收回积潦,放开晴日。
岸容山意,随春好,人在春风独立。
立尽闲云来又去,目断一天红日。
岂不怀归,于焉信宿,此意无人识。
只看鬓发,丝丝都为人白。
风露正满人间,齁齁睡息,浑不知南北。
要上南山披荟蔚,谁是同心相觅。
天运无穷,事机难料,只有储才急。
愿公寿考,养成元祐人物。
流觞元巳奚所因,更指三日为良辰。
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临流有许豪与丽,元无一个能知津。
韩婴何凭指溱洧,束晰胡据诬周秦。
千年混混同一波,竞言此日天气新。
其间号曰该洽者,或言鳦降祠高辛。
春分以后弗无子,往往援引诗生民。
说虽有稽义犹凿,况复除日经无文。
予尝妄意巳为火,季春火见疑乘寅。
寅居汉津火所畏,故以元巳祓水滨。
一年奇月必用重,三三欲解阳德屯。
较之前说已云近,终愧俚俗疵吾醇。
要须挈我沂泗上,回瓢点瑟看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