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域久芜漫,功利时竞趋。
管晏苟有实,安必世唐虞。
开明周孔心,赖有伊洛儒。
古来正其心,平治信有馀。
彼哉典午时,相师谈清虚。
未知千载人,视今又何如。
圣域久芜漫,功利时竞趋。
管晏苟有实,安必世唐虞。
开明周孔心,赖有伊洛儒。
古来正其心,平治信有馀。
彼哉典午时,相师谈清虚。
未知千载人,视今又何如。
这首诗名为《感兴(其一)》,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利登之手。诗中流露出对古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深刻思考和赞赏。
"圣域久芜漫,功利时竞趋。管晏苟有实,安必世唐虞。"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景象:圣人的居所长时间被荒废,人们都在追求功名和利益。这里提到的“管晏”指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和晏婴,他们都是以德行著称的人物。诗人认为,只要有实实在在的德行,就能像唐尧虞舜那样安邦定国。
"开明周孔心,赖有伊洛儒。"
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思想的赞美。“开明”指的是启迪民智,“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他们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而“伊洛儒”则指的是儒家的经典《易》、《书》等,流传于伊水和洛水之间。诗人认为这些圣贤之心和儒家经典是可以依赖的智慧源泉。
"古来正其心,平治信有馀。"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正心就是达到平治天下的根本。而“信有馀”意味着这种方法是可靠且有效的,不会有所剩余。
"彼哉典午时,相师谈清虚。"
这里诗人提到了“彼哉”——一种古代的问号,用来表示对古人的询问和向往。诗中的人物在正午时分讨论着清净无为的道理,这里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的借鉴。
"未知千载人,视今又何如。"
这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历史感和时代关怀。诗人对古人的智慧和德行充满敬仰,同时也在反思现代人与古人相比,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追忆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治国理政乃至宇宙万象的一种深刻而辩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