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多懒说巫山雨。那更理、玫砧香杵。
拥髻向灯花,碎滴红如雨。江关梦远魂难去。
耐不过、几声街鼓。呼婢学郎谈,戏折花为麈。
愁多懒说巫山雨。那更理、玫砧香杵。
拥髻向灯花,碎滴红如雨。江关梦远魂难去。
耐不过、几声街鼓。呼婢学郎谈,戏折花为麈。
这首清代吴绮的《海棠春·其三·夜坐》描绘了一幅夜晚静思的画面。诗人以"愁多懒说巫山雨"起笔,暗示了内心的愁绪深重,连巫山云雨的美丽都不愿提及,进一步渲染了愁情。"那更理、玫砧香杵"则通过描绘女子捣衣的声音,烘托出寂静的夜晚和无人陪伴的孤寂。
"拥髻向灯花,碎滴红如雨"细致刻画了诗人独坐灯下,凝视着灯花掉落的场景,将情感融入视觉意象中,灯花如雨,既象征着时光流逝,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落寞。"江关梦远魂难去"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难以排遣,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靠近。
"耐不过、几声街鼓"借深夜的更鼓声,加重了孤独感,诗人无法抵挡这现实的敲击。最后两句"呼婢学郎谈,戏折花为麈"则展现出诗人试图自我解闷,模仿男子与婢女闲聊,甚至以折花自娱,显现出一种无奈而幽默的自我安慰。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孤独愁绪,以及试图排遣情绪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