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泽中鸟,斑斑五采质。
天寒游石梁,十步不得食。
一朝栖灵囿,羽翰生颜色。
餐君玉山禾,饮君丹霞液。
道旁有寒士,感之长太息。
拂拭岂不怀,人养非所适。
愿因晨风发,振我凌空翼。
习习泽中鸟,斑斑五采质。
天寒游石梁,十步不得食。
一朝栖灵囿,羽翰生颜色。
餐君玉山禾,饮君丹霞液。
道旁有寒士,感之长太息。
拂拭岂不怀,人养非所适。
愿因晨风发,振我凌空翼。
这首诗以一只泽中鸟的视角展开,描绘了从自由到束缚,再到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诗中的鸟儿原本在自然中自由飞翔,羽毛斑斓,但因寒冷而不得不寻找食物,十步之内难觅一食,处境艰难。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带入了一个名为“灵囿”的地方,这里环境优美,食物充足,仿佛为它量身打造的天堂。在这里,它得以品尝玉山之禾的甘甜,饮用丹霞之液的滋养,羽毛和心灵都得到了升华。
然而,诗人的视线并未停留在鸟儿的幸福上,而是转向了“道旁有寒士”,即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诗人对他们的遭遇深感同情,感叹他们虽身处逆境,却无法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培养,这与鸟儿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寒士的深切关怀,并希望借助“晨风”之力,为他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给予他们振翅高飞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鸟儿的遭遇和诗人的感慨,反映了对自由、平等和机会的渴望,以及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和关注。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