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爱日和,云霭薄向舒。
穷山积寒翳,庭树凋亦疏。
下泉方斯蛰,田野聊安居。
禾黍藉陇亩,返刈多空虚。
感念曷为整,世漓迹亦殊。
焉知温煦乐,尚及散与樗。
繁霜悴百草,幽花杂园途。
献君亮何由,芜秽益自除。
寥寥太古意,涵泳自有馀。
负暄爱日和,云霭薄向舒。
穷山积寒翳,庭树凋亦疏。
下泉方斯蛰,田野聊安居。
禾黍藉陇亩,返刈多空虚。
感念曷为整,世漓迹亦殊。
焉知温煦乐,尚及散与樗。
繁霜悴百草,幽花杂园途。
献君亮何由,芜秽益自除。
寥寥太古意,涵泳自有馀。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在寒冷季节的变化。首句“负暄爱日和,云霭薄向舒”描绘了阳光温暖、云层逐渐散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接着,“穷山积寒翳,庭树凋亦疏”则转向对高山和庭院中树木的描写,表现了冬季的寒冷和自然界的凋零。
“下泉方斯蛰,田野聊安居”描述了泉水在冬季的静止状态,以及田野在冬季的暂时平静,暗示了自然界的一种沉寂之美。而“禾黍藉陇亩,返刈多空虚”则通过农作物的收获与空旷的田地对比,反映了农事的循环与自然界的更迭。
“感念曷为整,世漓迹亦殊”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焉知温煦乐,尚及散与樗”则以“温煦乐”与“散与樗”(樗是一种树名)的对比,寓意人生的苦乐无常。
后半部分“繁霜悴百草,幽花杂园途”描绘了霜冻使百草凋零,但仍有幽花点缀于小径,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与美丽。“献君亮何由,芜秽益自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最后,“寥寥太古意,涵泳自有馀”则以对远古自然状态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过去与现在的独特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古磁透骨青,丝细花文镀。
扣作哀玉声,幽响漱清露。
来几千百年,何人为冶铸。
出土精色寒,冷光洗秋雨。
众缺独以全,谁得穷其故。
灵物现世间,应有鬼神护。
宝气夜识难,显藏关乎数。
嗜古癖且痴,披草斸荒墓。
父母生我身,圣贤觉我仁。
毫釐如有差,爱敬皆非真。
彼美名家子,意气凌苍旻。
浩瀚破千卷,挥毫若有神。
明月千古珍,灼烁光四邻。
用之弹鸟雀,叹息道旁人。
颜生尊四勿,张也敬书绅。
美玉藉山石,盘铭在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