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开古刹,载酒到泉林。
涧阔松涛静,钟间梵宇深。
猿声和笛啸,鸟语杂樵吟。
悬崖同僧话,白云一片心。
空山开古刹,载酒到泉林。
涧阔松涛静,钟间梵宇深。
猿声和笛啸,鸟语杂樵吟。
悬崖同僧话,白云一片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蓝渚庵时所见所感的宁静与和谐之景。首句“空山开古刹”以空旷的山林背景引入,古刹的出现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接着,“载酒到泉林”则透露出诗人携酒而来,准备在此地享受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乐趣。
“涧阔松涛静,钟间梵宇深”两句,通过宽阔的山涧与静谧的松涛,以及钟声在深邃的佛寺中回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这里不仅有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还有宗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两者相得益彰。
“猿声和笛啸,鸟语杂樵吟”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猿猴的啼叫与笛声交织,鸟鸣与樵夫的歌声混杂,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山林生活图景。这些声音虽各不相同,却和谐共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悬崖同僧话,白云一片心”将视角转向了与僧人的对话,以及那飘渺的白云,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悬崖之上,诗人与僧人交谈,或许是在探讨佛法,或是分享对生活的感悟,这种对话仿佛是心灵的交流,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理解。
清泉百丈飞幽壑,茅屋人家隔丛薄。
白云在水树在空,漠漠晴烟下寥廓。
断鸿几点去无迹,黄叶一林寒欲落。
斜阳何处认前村,隐见危桥傍山郭。
先生画笔冠当代,八尺生绡气磅礴。
不须平远袭倪黄,能以清空见镵削。
秋窗对此足清胜,瑟瑟轻寒生绣箔。
掩图不敢挂虚堂,恐有红尘一分著。
杜鹃唤春归,和风吹芳芷。
何堪对斯景,把酒送吾子。
分手即天涯,惜此须臾晷。
别绪如茧丝,柔情似潭水。
离怀寄孤鸿,相思托双鲤。
征途勉加餐,努力拾青紫。
上慰高堂亲,下酬贤伯氏。
君行既雅醇,君才复俊美。
但保金石心,豪门勿投趾。
桃李易凋残,松柏岂朝萎。
行矣勿悲嗟,风云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