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千纸得为僧,麈尾持行不拂蝇。
古塔月高闻咒水,新坛日午见烧灯。
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綵绳。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
诵经千纸得为僧,麈尾持行不拂蝇。
古塔月高闻咒水,新坛日午见烧灯。
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綵绳。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
诗中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与宗教生活的描绘,通过对僧侣诵经、持戒及寺庙日常活动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学生活的亲切感受和认同。
"诵经千纸得为僧",表明修行者通过不断诵读佛教经典,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出家人。这里的“得为僧”隐含着一种达成心愿的满足与喜悦。
"麈尾持行不拂蝇"则描绘了僧侣手持扫帚(麈尾),在走动时小心翼翼地清扫,不愿意惊扰到任何微小生物,体现出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
"古塔月高闻咒水",通过古老塔庙夜晚传来的流水声,暗示了僧侣在静谧环境中的修行生活。"新坛日午见烧灯"则是对某个节日或宗教仪式中点燃蜡烛的一种描写,可能是表示庆典或者供养。
"一双童子浇红药"和"百八真珠贯綵绳",分别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上勾勒出寺庙内清净庄严的景象。童子浇灌着药草,显示了对生命生长的关怀;而那些珍贵如真珠的念珠,则是僧侣用以计数诵经次数的工具。
"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这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独白和情感交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最近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之复杂,就如同世间的恩怨纠葛一般,需要通过禅修来寻求平静和解脱。
综观全诗,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丰富性,也透露出诗人对宗教生活的向往与投入,以及通过这种生活方式所达到的精神层面的平和与满足。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