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仁寿县后有亭余名之曰明远赋诗二首·其一》
《仁寿县后有亭余名之曰明远赋诗二首·其一》全文
宋 / 郭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虚亭突兀枕崇冈,玉宇无风秋自凉。

地阔群山争逶迤,天低远树立微茫。

阴晴易辨云霞色,晓夕常吞日月光。

我亦清心官事省,葛巾藜杖得徜徉。

(0)
翻译
虚亭孤零零坐落在高山上,秋日里没有风也自感清凉。
大地广阔,群山竞相蜿蜒起伏,天空低垂,远方的树木显得模糊不清。
云霞的颜色变换清晰可见,早晚时分,阳光和月光都被它吞没。
我心境清明,公务减少,只戴葛巾持藜杖,得以悠闲漫步。
注释
虚亭:孤独的小亭。
崇冈:高山。
玉宇:形容宫殿或楼阁如玉一般洁白。
秋自凉:秋天自然凉爽。
逶迤:蜿蜒曲折。
微茫:模糊不清。
阴晴易辨:云霞变化,阴晴容易分辨。
晓夕:早晨和傍晚。
吞日月光:遮挡住日月的光芒。
清心:心境清澈。
官事省:公务减少。
葛巾藜杖:葛布头巾和藜杖,古代文人常用的随身物品。
徜徉:闲逛,漫步。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座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虚亭,名为"明远"。诗人以"突兀枕崇冈"形象地写出亭子的高耸和地理位置的险峻,四周群山蜿蜒起伏,天地广阔,远树若隐若现,显得渺远而迷茫。秋日里,尽管无风,但自然的凉意却让人心旷神怡。

"阴晴易辨云霞色,晓夕常吞日月光"两句,通过描绘云霞的变化和日月的升降,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时间在静谧中的流转。诗人身处此境,心境清明,公务简洁,得以身着葛巾藜杖,悠然漫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超脱,体现了宋代士大夫的闲适与淡泊情怀。

作者介绍

郭印
朝代:宋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猜你喜欢

谢吴匏庵序拙稿

且本荒荒语冗陈,品题何足动朝绅。

光堪继烛垂垂跋,覆可从瓮漠漠尘。

牵比及桓宁作我,借推于谧信因人。

咏歌聊耳存闾巷,自记尧民与舜民。

(0)

月夕汲虎丘第三泉煮茶坐松下清啜

夜扣僧房觅涧腴,山童道我吝村沽。

未传卢氏煎茶法,先执苏公调水符。

石鼎沸风怜碧绉,磁瓯盛月看金铺。

细吟满啜长松下,若使无诗味亦枯。

(0)

双松堂

郁郁双松,植于堂傍。谁其植之,维邑之氓。

维侯在官,佐理有方。桃李满城,春日载阳。

侯善爱民,不扰不攘。俾之树艺,礿祀烝尝。

民亦爱侯,植材孔良。俾侯之寿,既坚且刚。

匪兹岁寒,傲睨风霜。硕大蕃衍,为栋为梁。

树之斯今,维侯翱翔。何以比之,召伯甘棠。

(0)

孤梅

草绿缛兮以争茂,木葱茏兮以可悦。

胡不与之同时以敷荣兮,而俟彼之色变而叶脱。

岂不畏夫风霜,而有契夫雪月。

于是以见尔之高洁,吁嗟乎尔之高洁。

(0)

临川女

临川女,日日临川望何处。

临川路,前月征人从此去。

征人此去九千里,持戈远赴交河戍。

交河沙塞窅茫茫,尽是古来争战场。

白骨连山中夜月,铁衣倚马五更霜。

此时王事好辛苦,将军号令严如虎。

一声敌骑寇边州,生死向前无转头。

丈夫重义轻生死,动肯捐躯报天子。

妾在深闺君在边,何当破敌遂生还。

但令百岁能相见,离别寻常安足怨。

(0)

别俞光大

常怀秉烛赋新篇,忽复开樽就别筵。

奔走为谁频道路,栖迟无分共林泉。

黄肥梅子千滩雨,红烂桃花五月天。

此际思君远相过,葛衣萧瑟晚风前。

(0)
诗词分类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诗人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徐昌图 赵光逢 阎修龄 冯宿 刘光第 张融 曹一士 汤思退 殷英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