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杜家阿宜开雪窗,日读十纸月一箱。
君不见崔家阿立染霜兔,暮作千诗朝百赋。
读书台北卯金刀,斋前不种李与桃。
满阶只种书带草,黄金非宝书为宝。
郎君玉树临风前,咀嚼青竹夜不眠。
何须多羡崔与杜,诸郎努力青云路。
君不见杜家阿宜开雪窗,日读十纸月一箱。
君不见崔家阿立染霜兔,暮作千诗朝百赋。
读书台北卯金刀,斋前不种李与桃。
满阶只种书带草,黄金非宝书为宝。
郎君玉树临风前,咀嚼青竹夜不眠。
何须多羡崔与杜,诸郎努力青云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书香门第的生活图景,通过对比两位家庭的学习和创作场景,抒发了诗人对于书籍价值的高度赞扬以及对后进学子的勉励。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透露出诗人对知识与文学的深厚情感。
开篇“君不见”一句,引出了两个家庭的情形,一个是杜家阿宜,每日阅读大量书籍;另一个是崔家阿立,夜以继日地创作诗赋。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两家的学术氛围,也映射出诗人对于勤学和文学创作的重视。
紧接着,“读书台北卯金刀”一句,描绘了一种严肃而专注的学习环境,而“斋前不种李与桃”则表明诗中人物对知识的追求超越了物质享受。随后的“满阶只种书带草,黄金非宝书为宝”进一步强调了书籍在诗人心中的价值远超过黄金。
最后,“郎君玉树临风前,咀嚼青竹夜不眠”表现了学子的勤奋和对知识的渴望,而“何须多羡崔与杜,诸郎努力青云路”则是诗人对于后来者的鼓励,希望他们也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就,走上通往成功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书籍、知识与文学创作的极高重视,以及对后进学子的殷切期望。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
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露滋不堪栖,使我夜常啼。
愿逢云中鹤,衔我向寥廓。
愿作城上乌,一年生九雏。
何不旧巢住,枝弱不得去。
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
第一百九十四卷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
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
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
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
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
旁人见环环可怜。
不知中有长恨端。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照绿蘋。
忽闻歌苦调,归思欲沾巾。
临池见科斗,美尔乐有馀。
不忧网与钩,幸得免为鱼。
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