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有讲堂在,依然带草滋。
是谁通小学,未易谒先师。
木末花开日,江头稻熟时。
破荒陈俎豆,蘋藻一歆之。
尚有讲堂在,依然带草滋。
是谁通小学,未易谒先师。
木末花开日,江头稻熟时。
破荒陈俎豆,蘋藻一歆之。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教育与祭祀活动的追忆与感慨。首句“尚有讲堂在,依然带草滋”描绘出一片荒废却仍保留着历史痕迹的场景,讲堂虽在,却已长满野草,透露出一种岁月流转、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接着,“是谁通小学,未易谒先师”表达了对古代教育者的敬仰与怀念,提出疑问:是谁传承了古代的教育智慧?是否能轻易拜见先贤,学习他们的教诲?
“木末花开日,江头稻熟时”则将场景转换至自然之中,描绘了一幅春花烂漫、秋稻丰登的画面,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四季的更迭。最后,“破荒陈俎豆,蘋藻一歆之”表达了对古代祭祀仪式的追忆,即使是在荒废之地,人们仍然以最朴素的方式进行祭祀,献上祭品,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古代教育与祭祀文化的深深敬意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