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暑得同心,相携坐树阴。
风声低度壑,云影细通林。
飞鸟长空绝,游鱼浅水沈。
谁怜田父苦,目尽望甘霖。
逃暑得同心,相携坐树阴。
风声低度壑,云影细通林。
飞鸟长空绝,游鱼浅水沈。
谁怜田父苦,目尽望甘霖。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酷热中,两位朋友一同寻求凉爽,选择在树荫下休憩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诗人展现了风声、云影、飞鸟与游鱼的动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首句“逃暑得同心,相携坐树阴”点明了主题——两位朋友在酷热中找到了彼此,一同寻找阴凉处休息。接下来,“风声低度壑,云影细通林”两句,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深宁静的山谷之中,风轻拂过山壑,云影在树林间轻轻穿梭,营造出一种清凉与宁静并存的意境。
“飞鸟长空绝,游鱼浅水沈”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飞鸟在广阔的天空中消失,游鱼在浅水中沉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只有两位朋友的交谈声打破这份宁静。最后,“谁怜田父苦,目尽望甘霖”表达了对农夫劳作之苦的同情,以及对雨水的渴望,暗示了夏日酷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大地上的生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夏日避暑的场景,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他人苦难的关怀之情。
谁能嗟叹光阴暮,岂复忧愁活计贫。
忽忽不知头上事,时时犹忆眼中人。
早为良友非交势,晚接嘉姻不失亲。
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尚平身。
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
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
歌脸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裙迟。
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知。
开成己未岁,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
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瘅之疾,体矜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
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
何则?
外形骸而内忘忧恚,先禅观而后顺医治。
旬月以还,厥疾少间,杜门高枕,澹然安闲。
吟讽兴来,亦不能遏,因成十五首,题为病中诗,且贻所知,兼用自广。
昔刘公干病漳浦,谢康乐卧临川,咸有篇章,抒咏其志。
今引而序之者,虑不知我者或加诮焉。
十年四海故交亲,零落唯残两病身。
共遣数奇从是命,同教步蹇有何因?
眼随老减嫌长夜,体待阳舒望早春。
新乐堂前旧池上,相过亦不要他人。
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
欲界凡夫何足道,四禅天始免风灾。
[色界四天:初禅具三灾,二禅无火灾,三禅无水灾,四禅无风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