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从书殿理江干,江外生民识谏官。
京口浪花迎棹白,海门山色入楼寒。
茅君仙洞披图见,张祜诗牌拂藓看。
他日政成无一事,好吟新句寄长安。
诏从书殿理江干,江外生民识谏官。
京口浪花迎棹白,海门山色入楼寒。
茅君仙洞披图见,张祜诗牌拂藓看。
他日政成无一事,好吟新句寄长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赴任的场景,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政治理想的向往。开篇“诏从书殿理江干”,表明诗人在接到诏令后,从朝廷的图书馆中踏上前往江边的旅程,以治理江防为职责。这不仅展示了官员的职责,也映射出诗人的学识。
“江外生民识谏官”则写出了百姓对这位官员的期待,希望他能听取百姓的声音,成为一位明智和善良的管理者。这里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理想官僚的期望,即他们不仅要有能力治理国家,还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倾听民意。
“京口浪花迎棹白,海门山色入楼寒”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其中“浪花迎棹白”形容波涛汹涌,水势浩大;“海门山色入楼寒”则写出了远处山色的苍翠和清冷的气氛,这些自然景象既是诗人的视觉体验,也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接着,“茅君仙洞披图见,张祜诗牌拂藓看”两句,分别提到了茅山的仙洞和张祜的诗碑。这两处古迹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点缀,也象征着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诗人通过这些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文学与先贤的尊崇之情。
最后,“他日政成无一事,好吟新句寄长安”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政治清明、百姓安宁的美好愿景,以及希望能够在那样的日子里,以诗歌来纪念这段旅程和心路历程。这里的“寄长安”暗示了对京城的思念,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中央政权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遗迹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政治图景和个人的文化追求。
月窟宾诸夏,云官降九天。
饰终邻好重,锡命礼容全。
水咽犹登陇,沙鸣稍极边。
路因乘驿近,志为饮冰坚。
毳帐差池见,乌旗摇曳前。
归来赐金石,荣耀自编年。
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幽院妆成花下弄,高楼月好夜深吹。
忽惊暮雨飘零尽,唯有朝云梦想期。
闻道今年寒食日,东山旧路独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