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顺天命,采蕨登西山。
善恶疑报施,史氏轻立言。
不患节不高,患不见吾天。
求仁而得仁,圣训谁其传。
古人顺天命,采蕨登西山。
善恶疑报施,史氏轻立言。
不患节不高,患不见吾天。
求仁而得仁,圣训谁其传。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所作的《拟陶徵君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探讨了古人顺应天命,追求道德与仁义的主题。诗人通过“古人顺天命,采蕨登西山”这一句,描绘了古人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道德生活的情景。接着,“善恶疑报施,史氏轻立言”表达了对历史记载的怀疑,认为善恶的报应并非总是明确显现,历史的记载可能过于轻率。诗人在此提出了对道德标准的思考,强调了个人内心的道德追求比外在的评价更为重要。
“不患节不高,患不见吾天”一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道德修养的看法,即不应过分担忧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应担心是否真正理解并实践了天道。最后,“求仁而得仁,圣训谁其传”表达了诗人对于实现仁德的渴望以及对传承圣人教诲的忧虑,体现了对理想人格和道德教育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古代先贤的生活态度为引子,深入探讨了道德修养、历史记载与个人内心世界的关联,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传承问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访梅江路远,喜春在、剑川湄。
正雁碛云深,渔村笛晚,茸帽斜敧。
旧游不堪回首,更文园、多病减腰围。
惟有秋娘声价,风流仍似前时。依稀壁粉旧曾题。
烟草半凄迷。叹单父台荒,黄公垆寂,难觅佳期。
谁家歌楼催雪,遣夜来、风雨紧些儿。
醉后唾壶敲缺,龙光摇动晴漪。
苍藓沿阶,冷萤粘屋,庭树望秋先陨。渐雨凄风迅。
澹暮色,倍觉园林清润。
汉姬纨扇在,重吟玩、弃掷未忍。
登山临水,此恨自古,销磨不尽。牵引。
记试酒归时,映月同看雁阵。
宝幄香缨,熏炉象尺,夜寒灯晕。
谁念留滞故国,旧事劳方寸。
唯丹青相伴,那更尘昏蠹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