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
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代北偏师衔使节,关中裨将建行台。
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体现了他特有的婉约风格和深沉情感。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表达一种对远方战事的关切,以及对将士们生活状况的同情。
"代北偏师衔使节"一句,描绘了一位军官代替他人承担着北方边疆的军事任务,这个“使节”象征着权力和责任,也隐含着战争的严峻与紧迫。"关中裨将建行台"则进一步强调了军队在关中地区的活动,以及将领们建立临时指挥中心的情景,反映出边疆战事的紧张气氛。
接着的“不妨常日饶轻薄”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士兵们平日生活不易的一种同情心态。“常日”表明了这种困难是长期存在的,而“饶轻薄”则指的是士兵们的装备和待遇往往是不足或不周到的。
最后,“且喜临戎用草莱”一句,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于士兵在战时能够使用一些简易材料(如草、莱)来临时搭建防御工事的满意。这反映了战争中的艰难和紧急,同时也体现了军队及其将领们在逆境中求生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士兵生活和战争状态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颇具同情心的细腻情感。
黄沙日暮榆关路,烟火尽绝泥寒户。
路旁老翁携稚儿,手持短铁剥榆树。
我问剥榆何所为,老翁倚马哽咽悲。
去岁死蝗前死寇,数十村落无孑遗。
苍苍不恤侬衰老,独留余生伴荒草。
三日两日乏再饘,不剥榆皮那能饱。
榆皮疗我饥,那惜榆无衣。
我腹纵不果,宁教我儿肥。
嗟呼此榆赡我父若子,日食其皮皮有几。
今朝有榆且剥榆,榆尽同来树下死。
老翁说罢我心摧,回视君门真万里。
花市银灯夜向深,香风罗绮迥沈沈。
不知何处笙歌起,传得新愁上客心。
银鞍绣甲剑在腰,马鸣十里风萧萧。
羽旗犹转杏花坞,铁骑先过杨柳桥。
将军妙手逞轻捷,一箭飞落双皂雕。
道傍观者众如堵,奔走流汗喜欲舞。
老父叹息忽不乐,暮年今见持戈斧。
七日贼围颍上县,一县万人命如线。
闻说提兵李佥事,日夜登城奋孤战。
城中妇子愁唧唧,恨不人人生羽翼。
晨炊走汲井水竭,夜号声绕春云黑。
步兵间道单身出,简书马上飞来急。
岂谓辕门坐风雨,不念愁城卧荆棘。
丛侍郎,马都督,请君早发元戎纛。
净扫烟尘四千里,我亦西归杜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