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杨柳北山桑,山下人家礼义乡。
携取旧书辞旧隐,愿从东壁借余光。
南山杨柳北山桑,山下人家礼义乡。
携取旧书辞旧隐,愿从东壁借余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隐居生活画卷。首句“南山杨柳北山桑”,以自然景物开篇,巧妙地将隐居之地的环境与隐士的生活紧密相连,杨柳轻摇,桑树成荫,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氛围。接着,“山下人家礼义乡”一句,不仅点明了居住环境的和谐与文明,也暗示了隐居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安逸,更有精神上的富足与高尚。
“携取旧书辞旧隐”,这一句展现了隐士对知识的热爱与对过往生活的告别。手捧旧书,意味着他带着对学问的执着与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踏上新的旅程,寻找心灵的归宿。这种辞旧迎新的态度,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后,“愿从东壁借余光”一句,运用了古代文化中的典故,表达了隐士渴望在新环境中继续学习、汲取知识的愿望。东壁借余光,意指在新的居所或环境中,希望能得到前辈或智者的指导和启发,使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与人文双重滋养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其对知识、智慧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
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
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欵乃。
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
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
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
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
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
春归不阻重门。
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
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
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
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
登楼望,柳外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