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报国重边疆,意气临戎转激昂。
烈士曾闻裹马革,诗人合祀浣花堂。
丹心己向戈铦死,青史安知姓字香。
此日九原料无恨,圣朝莫敢不来王。
书生报国重边疆,意气临戎转激昂。
烈士曾闻裹马革,诗人合祀浣花堂。
丹心己向戈铦死,青史安知姓字香。
此日九原料无恨,圣朝莫敢不来王。
这首诗《崇庆牧常公殉节诗》由清代诗人仲贻桂所作,通过其深沉的情感和壮烈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忠勇的边疆守卫者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首联“书生报国重边疆,意气临戎转激昂。”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书生,他将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面对敌人的威胁,他的意志更加坚定,展现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颔联“烈士曾闻裹马革,诗人合祀浣花堂。”这里运用了典故,提到古代的烈士以马革裹尸,表达了对这位边疆守卫者的崇高敬意。同时,诗人希望他能与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一同被祭祀在浣花堂,象征着他的精神与才华同样值得后人铭记。
颈联“丹心己向戈铦死,青史安知姓字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主人公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他的赤诚之心已与刀枪共存亡,即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其高尚的品质和英勇的行为将永远被人传颂。
尾联“此日九原料无恨,圣朝莫敢不来王。”表达了对主人公无私奉献的赞美,以及对其牺牲价值的认可。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遗憾,因为在他的守护下,国家得以安宁,圣明的朝廷也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拥戴。
整首诗通过对崇庆牧常公英勇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忠诚、牺牲与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世人眼见真莲少,真莲却在玻璃沼。
浣花溪水入银河,何入更识月皎皎。
谪仙不见见梅妆,荷稠搴作芙蓉裳。
黄龙乾叶何年堕,维摩雨华昨夜芳。
真华真诗元在眼,要须心地先清凉。
不然潇湘水清寒矶月,沙平水晚露低昂。
劝君休问张子房,鉴湖十里藕华香。
天驷超河夜未央,胡为自同太白光。
何时握手论行藏,江东云暮天何方。
通明殿上紫芝仙,乞得闲身下九天。
今日都门临祖处,几人惊叹着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