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支石掩,野卉倚阶栽。
禅自同枯木,人应到大梅。
风生丛竹筱,云积乱山堆。
已忘身为旅,时时扫径苔。
柴门支石掩,野卉倚阶栽。
禅自同枯木,人应到大梅。
风生丛竹筱,云积乱山堆。
已忘身为旅,时时扫径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然的景象。诗人以“柴门支石掩,野卉倚阶栽”开篇,通过“柴门”与“野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氛围。门扉轻掩,仿佛是心灵的门户,关闭了外界的喧嚣,只留下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接着,“禅自同枯木,人应到大梅”两句,将禅宗的修行与自然界的景象相融合,枯木象征着禅者的静默与坚定,大梅则可能暗喻着某种精神上的觉醒或解脱。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
“风生丛竹筱,云积乱山堆”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之美,微风吹过丛竹,带起一片轻盈的波动;云朵聚集在群山之间,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渲染了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最后,“已忘身为旅,时时扫径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似乎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羁绊,忘记了自己作为旅人的身份,而是沉浸于自然之中,享受着清扫小径、与自然共处的乐趣。这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和生活质朴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