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红尘倦往还,偶来偷得似僧閒。
一心自别清凉处,万事如经梦寐间。
尽日禅房挥玉麈,几时仙岭对冰颜。
知君有术消烦暑,旋琢琼瑶出道山。
汩汩红尘倦往还,偶来偷得似僧閒。
一心自别清凉处,万事如经梦寐间。
尽日禅房挥玉麈,几时仙岭对冰颜。
知君有术消烦暑,旋琢琼瑶出道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中寻找清凉之地,以逃离红尘的喧嚣。"汩汩红尘倦往还"一句,通过对红尘喧嚣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疲惫和厌倦,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脱离世俗、追求宁静的心境。
"偶来偷得似僧閒"表明诗人偶尔能够找到片刻的闲适时光,这种状态就像佛寺中的清净之所,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一心自别清凉处"则更加强调了诗人对于清凉之地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万事如经梦寐间"用梦境来比喻世间万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看破红尘的情怀。这种情感体验在中国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尽日禅房挥玉麈"描绘诗人一整天都在禅房中挥洒墨香,陶冶于艺术之美,忘却时间的流逝。"几时仙岭对冰颜"则是对未来某个清凉山谷的向往,那里的景色如同冰雪一般清纯,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避暑胜地。
最后两句"知君有术消烦暑,旋琢琼瑶出道山"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林乔年学士)具有消暑解热之术的赞赏,以及对其修炼成就的肯定。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于高洁生活境界的共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幅生动的夏日避暑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态度。
晴辄不閒閒辄雨,少神造物恶相阻。
我自意行无雨晴,翻倒沧溟尽从汝。
青年一去不可招,紫烟漠漠三山暮。
朝云破峡忽归来,从君欲觅高唐赋。
向来似梦此非梦,转盼仍从梦中去。
夜深泥滑欲归时,瘦马迟迟堤上路。
谁浇无边春,酿成此天色。
文章祇引睡,茗碗不著力。
虽无田父邀,欲到野人宅。
日萼斗深妍,风条舞柔碧。
数峰极蕴藉,未到辄目逆。
人心有同然,一样寄岑寂。
茅茨破不补,吾意嘿有适。
置樽小轩户,云气手阖辟。
苍苍万檀栾,晚吹自萧瑟。
穿荒取微径,便旷从短策。
忽与幽兴会,照我两尺璧。
白虹润山木,取友固多益。
谈深近迂怪,理奥烦探索。
鲸杯不足吞,马肝无用食。
玉虬蟠蜿蜒,万鳞寒缩涩。
饯春春未阑,尚及三之一。
千章择一木,工竟不善斲。
不如路傍棘,藩圃盗可却。
故友心破碎,真宰竟错莫。
门生有侯芭,洒涕传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