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无意作悲秋,不奈庾郎知处愁。
笔底波澜何日了,人间风雨几时休。
老来无意作悲秋,不奈庾郎知处愁。
笔底波澜何日了,人间风雨几时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的《次韵韩伯嘉拟陆龟蒙坐眠行倚食学书吟八题(其八)》。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与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老来无意作悲秋”,诗人以“老”自喻,表达了年岁渐长、人生步入暮年的感慨,同时暗示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无奈与哀叹。然而,“无意作悲秋”却又透露出诗人并非真的愿意沉浸于悲伤之中,而是内心深处的情感难以自抑。
次句“不奈庾郎知处愁”,“庾郎”在这里借指庾信,诗人通过这一典故,将自己比作庾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无人理解,仿佛只有庾信能懂得他的忧愁所在。这种孤独感和被误解的痛苦,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深重。
接下来的“笔底波澜何日了”,诗人以“笔底波澜”象征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复杂多变,表达了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挑战的无力感。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即无论个人如何努力,生活中的波折似乎永远无法平息。
最后,“人间风雨几时休”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诗人将人生的艰难困苦比作“人间风雨”,并追问何时才能结束。这句话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状态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幽兰在深山,无人终自芳。
岂伊桃李颜,取媚少年肠。
高氏有潜德,奕世被辉光。
自其父祖来,低首不肯昂。
夫人生既贤,岂止秀闺房。
出身事夫子,和鸣更锵锵。
笙镛列两序,圭币罗中堂。
云何去日远,遂弃凌风翔。
伋也奉慈训,将见久必昌。
瞻彼汝南路,松柏泣新霜。
凄然马鬣封,千岁终不亡。
贫贱不可忘,富贵安足羡。
我生未三十,种种厌贫贱。
宦情肱九折,老味金百鍊。
稍回功名心,来结香火愿。
平生所知人,久已焚笔砚。
是中无真实,不在儒术缘。
有如退飞鹢,更借逆风便。
病妻颇痴绝,可与共开宴。
小女真吾儿,语学春鸟啭。
初非本来有,且作梦中见。
君看手捉鼻,绝胜扇障面。
他年从我居,同入隐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