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罢双鸾字。筝院靓,帘垂地。
倚镜妆慵,传出脸情眉意。多事啼鹃,又唤春愁起。
对离觞,总无味。画堂里,红烛销成泪。
惊心绿杨嘶骑。月冷秦楼,箫声如诉憔悴。
谁向屏风,写别程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绣罢双鸾字。筝院靓,帘垂地。
倚镜妆慵,传出脸情眉意。多事啼鹃,又唤春愁起。
对离觞,总无味。画堂里,红烛销成泪。
惊心绿杨嘶骑。月冷秦楼,箫声如诉憔悴。
谁向屏风,写别程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诗名为《碧牡丹》,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绣制精美图案后,独自在筝院中沉思的情景。她慵懒地对着镜子,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既有妆容的疲惫,又有眉眼间的愁绪。窗外的杜鹃啼叫唤起了她的春愁,面对离别的酒杯,她感到索然无味。
画堂之中,红烛燃烧,却只能化为滴滴泪水,象征着她内心的哀伤。听见窗外绿杨马嘶,以及月光下秦楼的箫声,她更加感到了孤独和憔悴。诗人通过“月冷”、“箫声如诉”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她思念远方的人,想象他在屏风上描绘着千里之外的别程,而她的心中充满了重重山河阻隔的离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离别的敏感与哀愁,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挂念。易顺鼎的词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